抗美援朝,是一場對戰雙方軍事力量極不對等的戰爭,也是新中國建國之初的一場偉大勝利。這場勝利,離不開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超強意志;離不開彭德懷的臨場指揮;更離不開毛主席的深謀遠慮!
古語有云:“兵者,詭道也!”深諳兵法的毛主席,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施展的謀略,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在朝鮮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節節勝利之時,許多人認為朝鮮人民軍即將完成統一朝鮮的壯舉時,毛主席卻精準地看出,美軍勢必不會善罷甘休,朝鮮戰爭的局勢,很可能會隨著美軍的入侵而發生逆轉。
在朝鮮人民軍節節勝利時,毛主席卻已經開始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中美正面戰爭進行佈局,而這個佈局之高明,謀略之深遠,已經遠遠超出了麥克阿瑟等美國將領和眾參謀的認知,美軍一直等到長津湖之戰失敗後,這才算真正明白毛主席的高明之處!
未雨綢繆,毛主席組建“東北邊防軍”
長期處於戰爭狀態的毛主席,養成了夜間辦公,白天睡覺的習慣。1950年6月25日上午11點左右,剛剛起床不久的毛主席正在洗臉時,電話響起了鈴聲。毛主席接通電話以後,聽到電話中傳來周恩來的聲音:“朝鮮爆發了戰爭……”
毛主席聞訊,在自己的書房裡組織了一次小範圍的會議。期間,代總長聶榮臻告訴毛主席一則從敵臺獲取的訊息:“朝鮮人民軍已經越過邊境線,看樣子戰鬥規模不小。”正在仔細看地圖的毛主席,聞聲說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並叮囑參會的周恩來、聶榮臻等人,要密切注意美國人有什麼反應。
毛主席聽到朝鮮爆發戰爭以後,並沒有詢問朝鮮方面的情況,反而說了一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又叮囑密切關注美國的動向。可見,毛主席在朝鮮發生戰爭的第一天,就看透了朝鮮戰爭的本質,對美國侵略者下一步侵略朝鮮的行為已有所警惕。
7月1日,美國第二十四師進入朝鮮,僅僅過去4天時間,就在烏山與朝鮮人民軍交火了。但美軍的入侵,也沒能阻擋朝鮮人民軍前進的步伐,一時間朝鮮人民軍勢不可擋,似乎統一朝鮮的戰爭很快會結束。
但美國的侵略,意味著隨時會擴大朝鮮戰爭的規模,甚至有越過三八線,侵襲鴨綠江的巨大威脅。屆時,中國東北的安全將岌岌可危,必須要提前做出準備,應對未來美軍可能會出現的大規模侵略行為。
毛主席高瞻遠矚,意識到朝鮮戰爭日趨複雜的戰況,在7月7日和10日兩天,兩次召開國防會議。會後,毛主席親自調兵遣將組成“東北邊防軍”。
(毛主席)命令原第四野戰軍中的第三十八軍、 三十九軍、四十軍、四十二軍儘快集結於東北地區,在中朝邊境佈防。
從確定“東北邊防軍”這個番號開始,毛主席其實就已經開始對中國軍隊未來入朝參戰開始佈局。這個番號起得很有講究,不瞭解內情的人看見這個番號,會誤以為這支軍隊只是地方性質的部隊。但實際上,毛主席親自點名組成“東北邊防軍”的這幾個軍,都是解放軍真正的主力部隊,誰敢小瞧這支“東北邊防軍”,誰就一定會吃大虧。
毛主席定下這個番號,對美國而言極具欺騙性,令志願軍在朝鮮與美軍交戰中佔盡了先機。從朝鮮戰爭結束後解密的資料來看,麥克阿瑟、國民黨特務都沒有想到“東北邊防軍”是解放軍主力。
當然,想要迷惑麥克阿瑟和國民黨潛伏的特務也沒那麼容易,僅僅起一個具有迷惑性的番號就想迷惑敵人,可能性不大。為了達到真正迷惑敵人的目的,毛主席還命令各軍做了許多的配合行動。
其一,三十八軍、三十九軍當時正在河南,已經由作戰轉為生產,接到命令後,由當地的老百姓接替了收割莊稼的任務,他們才能悄然奔赴東北。第四十軍當時在廣東地區“剿匪”,接到命令後,由地方部隊接替了他們的“剿匪”任務,第四十軍才抽身悄然北上。
其二,“東北邊防軍”集結在朝鮮邊境線時,其實是有一些國民黨特務混跡其中的,他們會在深夜發出一些秘密電報,或者送出一些有關軍隊的訊息。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我軍已經截獲這些資訊。並從中得知,敵特獲取的資訊有限,並沒有取得關鍵性資訊,只是傳遞出去一些表面看到的情況。為了避免打草驚蛇,我軍當時雖然掌握了這些敵特人員的資訊,但並未對其實施抓捕,直到向朝鮮出兵前一天,才將這些敵特一網打盡!
其三,各個部隊抵達東北邊境,駐紮訓練期間,全部都不再使用原番號,而是臨時使用了一些“第五大隊”、“第十軍團”、“渤海部”、“泰山部”等假番號,甚至對武器裝備都做了偽裝。同時減少使用無線電,儘量使用有線電話互相聯絡,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訊息的洩露。
由此可見,毛主席高瞻遠矚,定下“東北邊防軍”這樣的番號,在入朝作戰以前,就已經開始著手對美軍進行“戰略欺騙”,為日後入朝作戰期間,戰勝不可一世的美國軍隊埋下伏筆。而這樣的“戰略欺騙”真正的實施過程,離不開百姓的擁護、地方部隊的支援、各個作戰部隊的鐵一般的紀律,以及對國民黨特務的防範,假番號的應用等等。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武器裝備雖然落後於美國,但中國人民志願軍勝過美軍的地方也比比皆是。美軍最終慘敗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手下,一點也不冤枉。
志願軍入朝作戰後殲敵1.5萬餘人,為迷惑敵人,戰報新聞中稱殲敵6000餘人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從北京乘機飛抵安東(今丹東)。當天黃昏時分,彭德懷帶著三名隨行人員,乘坐一輛吉普車跨過鴨綠江大橋進入朝鮮。彭德懷真不愧是一員猛將,走在士兵前面趕赴戰場的司令員,在整個戰爭史中也並不多見。在彭德懷的帶領下,志願軍兵分三路秘密進入朝鮮。
我們都知道抗美援朝很艱難,但到底有多難,相信很多讀者都瞭解得不深刻。彼時,美軍的軍事力量遠遠超過志願軍,最重要的是,美軍掌控著這場戰爭的制空權。這就意味著,中國人民志願軍僅僅是部隊進入朝鮮這個簡單的軍事行動都面臨著巨大的風險,一旦行蹤被美軍發現,中國人民志願軍將面對美軍的狂轟亂炸,且不說後續戰爭的勝負,即便是進入預定戰場都十分困難。
所以,志願軍秘密入朝時,毛主席親自下達命令,要晝伏夜行,隱蔽前進,每日黃昏後開始行軍,次日凌晨4點前就要停止軍事行動,隱蔽起來。志願軍10月19日黃昏開始秘密進入朝鮮,直至10月22日深夜完成入朝任務,這期間的風險極大,毛主席連續幾日都沒有閤眼。當代參謀長聶榮臻向毛主席報告:“志願軍已經過江。”毛主席得知志願軍順利進入朝鮮後,這才同意休息。
志願軍進入朝鮮之前,毛主席與彭德懷制定的計劃是,進入朝鮮後,先構築三道防線,依託防禦工事阻擊美軍攻勢,再尋找機會將敵人分割殲滅在陣地前。但是志願軍真的進入朝鮮以後,發現形勢與之前預估的有極大不同。原因在於,美軍的機械化部隊行進速度太快,根本沒有時間設定預定的三道防線。
美軍雖然有移動速度快的優點,但同時也因此犯下了冒進的軍事大忌。在麥克阿瑟不可一世的命令下,美軍與南朝鮮軍分兵北進,東西路軍隊雖然來勢洶洶,但兩者之前卻失去了聯絡,這一點在志願軍入朝後,毛主席第一次看地圖時就敏銳的發現了。
此時,毛主席前期佈置東北邊防軍的“戰略欺騙”行為開始發揮作用,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沒有人猜出志願軍大舉入朝,這給了志願軍發揮隱蔽優勢的機會。10月21日凌晨2時,毛澤東致電彭德懷,命其積極設伏,殲滅偽軍,打一個大勝仗。
彭德懷指揮作戰有一個特點,善於在短時間內集中優勢兵力殲敵,在得到毛主席的電令後,立即著手佈置,命令鄧嶽率部向溫井急行軍,佔領溫井以北有利地形,對冒進的南朝鮮軍進行伏擊。
當天深夜,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四十軍一一八師三五四團便完成設伏。次日上午10點左右,南朝鮮軍第六師二團的車隊出現在我軍視野中,當天下午3點左右,伏擊戰鬥結束,大勝。
此戰斃敵325名、俘敵161名,打死美軍顧問1 人,俘虜美軍顧問1人。繳獲了大量武 器裝備。
彭德懷將戰果上報給毛主席,毛主席很高興,給彭德懷回電:“慶祝你們初戰勝利。”
10月25日這一天,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時在東西線戰場與敵軍開始激烈戰鬥。由於毛主席在戰前對美軍進行的“戰略欺騙”,美軍一直都不知道強大的志願軍已經入朝,這一點讓志願軍在開戰後取得很大先機。但同時,面對火力很猛的美軍,志願軍在初期也有戰士被俘的情況出現。
美軍企圖透過對俘虜的審訊,獲得“中國軍隊進入朝鮮”的確切訊息。美軍在審訊雲山方向的俘虜時得知,這名俘虜“既不懂朝鮮語,也不懂日語”,說出來的部隊番號,經過查證後發現是亂說的,根本就查不到。所以,美軍對“中國軍隊是否進入朝鮮”還是無法確定,他們擔心的是,面前的俘虜是朝鮮人,只是冒充“志願軍”來混淆他們的視線。
一直到10月26日,一支沒有多少戰鬥力的志願軍10人運輸隊被俘後,美軍才確定中國軍隊參戰了。美軍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將被俘的幾名志願軍用飛機運到日本,交給麥克阿瑟親自審問。結果,美國遠東最高司令部情報處長威洛比認為,在朝鮮戰場出現少數的中國自願人員不足為奇。
威洛比為何會在審問被俘的志願軍後產生這樣的誤判?其實,美軍一直不願意相信中國軍隊入朝,並非只因為狂妄,他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想法,與中國人民志願軍選擇入朝的時機也有很大關係。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的時間,是在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美軍、南朝鮮軍隊東西路兩線迅速追擊,逼近中朝邊境線的關鍵時間點。
在美國人看來,中國出兵朝鮮最好的時機應該是朝鮮人民軍節節勝利時,這樣可以幫助朝鮮人民軍一舉完成朝鮮統一;另一個入朝時間點應該是在“聯合國軍”準備越過三八線之際,此時入朝作戰,可以幫助朝鮮人民軍守住三八線。但事實上,這兩個在他們眼中很重要的時間節點上,並未見到中國出兵朝鮮。所以,他們判斷中國軍隊不會入朝,更不會在“聯合國軍”逼近中朝邊境時入朝,因為這樣做“毫無意義”。
美軍的判斷其實不無道理,只不過毛主席的謀篇佈局早已超過了他們的認知,讓他們在第一次戰役中吃到敗仗時,依然無法準確判斷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入朝的真正數量。美軍可是當時的頭號軍事強國,毛主席卻能將他們矇在鼓裡,真是偉大!
在敵明我暗的情況下,志願軍在第一次戰役中取得了輝煌的戰果,美軍王牌部隊騎兵第一師遭到重創,南朝鮮第六師大部遭到殲滅,共計殲敵1.5萬餘人,將朝鮮戰局穩定了下來。
第一戰役的大勝,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如果宣傳到位,對於鼓舞軍民士氣有極大的作用。但毛主席卻另有打算,他不僅不打算對第一次戰役的勝利進行廣泛宣傳,反而決定在戰後對此次勝利的戰果進行縮減,只讓新華社以“朝鮮北部某地”的名義發了一條短訊:
“在中國人民志願部隊參加下,朝鮮人民軍獲取了重要勝利,11天殲敵6000人。”
殲敵1.5萬餘人的戰果,在短訊中成了6000人。在戰役中承擔主要戰鬥力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也在短訊中“弱化”,反而是“朝鮮人民軍”成了取勝的“主角”。毛主席為何要這樣做?就是為了繼續迷惑麥克阿瑟,讓美軍以為入朝作戰的中國部隊只是“志願部隊”,數量也只有6、7萬人。事實上,當時入朝的部隊數量已經達到了38萬,而且也不是什麼志願部隊,是名副其實的解放軍主力。在毛主席的英明決策之下,美軍做出了離譜的錯誤判斷,整個美軍決策層都被沒能看透毛主席的軍事目的。
美軍陸戰一師慘敗長津湖後,美國人才明白毛主席的高明之處
11月2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次公開播報了“志願軍”入朝的訊息,但“志願軍”入朝的目的是保護鴨綠江邊的中國的水力發電地區。這條訊息,是經過毛主席親自修改、同意後,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釋出的。軍史學家認為,這是毛主席在繼續使用“瞞天過海”之計。筆者認同軍史學家的分析,因為當時的情況是,“志願軍入朝”是美國人已經掌握的訊息,他們不確定的是這支“志願軍”的數量和戰鬥力。毛主席下令釋出這條訊息後,正好符合了美國人的心理預期,他們一直以為“志願軍”雖然入朝,但屬於自願行為,數量不多,戰鬥力不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稱,“志願軍”只是為了保護鴨綠江邊的中國的水力發電地區,這樣的說法與美國人的想法“不謀而合”,就是為了讓美國繼續錯誤估計戰爭形勢。
事實上,毛主席不僅沒有因為第一次戰役的勝利而放鬆警惕,反而積極調來第九兵團入朝,準備趁敵人摸不清我軍的真實情況,聚集兵力組織一次大型的殲滅戰!
第二次戰役開始前,毛主席再次運籌帷幄,命令38萬志願軍主力隱蔽起來,派出少量部隊與東西線敵軍交戰時佯敗,做出“丟盔卸甲”、“潰不成軍”等假象,誘敵深入。
第二次戰役開始以後,西線戰場捷報頻傳,大獲全勝。東線志願軍在11月27日對敵人發起反攻。當時的東西線戰場距離近一百公里,長津湖戰役期間,毛主席對此戰發出的電文相當多,甚至比彭德懷對此戰發出的電文要多不少。據此,稱毛主席在一定程度上指揮了長津湖戰役並不為過。
毛主席雖然參與了對長津湖戰役的指揮,卻並沒有因此限制宋時輪的指揮許可權,反而在發給宋時輪的電報中明確表明了態度:
“各電均悉,部署甚好。江界、長津方面應確定由宋兵團全力擔任,以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為方針。爾後該兵團即由你處直接指揮,我們不遙制。”
可見,毛主席雖然高瞻遠矚,深諳兵法,但在指揮作戰時,不僅能夠提供準確的方向,還能進退有度,給軍隊指揮官留有充分的發揮空間。
志願軍第九兵團在長津湖面對的主要敵人是美軍陸戰一師,這支部隊,即便是在軍事力量極強的美軍之中,也屬於王牌中的王牌,具備極強的作戰能力。毛主席對於這一點十分清楚,他在戰前就發電告知宋時輪,美軍陸戰一師的實力很強,即便是以我軍四個師圍殲其兩個團,兵力可能仍不充足,如果能再準備一到兩個師作為預備隊最好。
“美軍陸戰第一師戰鬥力據說是美軍中最強的,我軍以四個師圍殲其兩個團,似乎還不夠,應有一個至兩個師作為預備隊,九兵團的二十六軍應靠近前線。”
這是毛主席當時給宋時輪發去的電令原文,從電報中我們可以看到,毛主席當時不僅預見到了圍殲美軍陸戰一師的困難,還明確的提出了應該命當時已經與另兩個軍脫節的二十六軍迅速趕往一線。遺憾的是,當時宋時輪並沒能讓二十六軍及時趕到一線,否則美軍陸戰一師能否逃出一部分,尚未可知。
長津湖一戰,第九兵團的志願軍戰士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給予美軍沉重一擊。創造了志願軍一次戰鬥全殲美軍一個多團的範例。若不是美軍依靠大量空軍的掩護,以及300艘艦船的接應,這支號稱美軍王牌的美軍陸戰一師,差一點就在長津湖全軍覆沒。
長津湖之戰,美軍陸戰一師慘敗於中國人民志願軍。此戰後,美軍的朝野震驚,甚至美國國內的群眾也對此極為關注。
在第二次戰役中,美軍被殲滅2.4萬餘人,“聯合國軍”共被殲滅3.6萬餘人。至此,曾狂言“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麥克阿瑟,在強大的志願軍面前,不得已由攻轉守,退回到三八線以南。
直到長津湖之戰後,麥克阿瑟以及美軍決策層才明白過來,從朝鮮戰爭開始,他們就已經陷入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謀略之中。面對難以置信卻又真實發生的慘敗,他們才明白,毛主席的謀略太高明,而他們的狂妄實在太可笑了。
筆者以為,美國一味的採取“恃強凌弱”,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對其他國家發起侵略,註定要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