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毛瑟C96駁殼槍-固定彈倉、10發彈夾供彈
大家不要以為這樣的題目僅僅是為了博眼球,實際上說駁殼槍是“最差”和“最好”的手槍是有各自依據的。
先來說駁殼槍為什麼是最差的手槍:
這裡先要說明一點,如果說駁殼槍是二戰“最差手槍”,這裡的手槍是指通常意義上的自衛手槍,也就是一直髮展到現代的手槍,比如大名鼎鼎、漂亮得一塌糊塗的經典-勃朗寧HP:
那麼駁殼槍的最差是差在哪些地方呢?
一、體積過大,不便於隱蔽攜帶。
勃朗寧HP手槍多長?
全長197毫米,全槍質量 0.99kg(含空彈匣)
柯爾特M1911A1,也就是使用11.43毫米子彈的大眼擼子呢?
全長216毫米,全槍質量1.13 kg (含空彈匣)
需要說明一下,這兩種手槍都可以算是大師勃朗寧設計的(勃朗寧HP前期設計),一槍二馬三花口中的一槍二馬也是。
而百年手槍史中爭頭把交椅的就是這兩把手槍,在美國人看來是柯爾特M1911A1第一,勃朗寧HP第二,歐洲則持相反意見。但一二名肯定是它們。
再來看看駁殼槍,標準型C96:
全長311毫米,全槍質量1.25kg(不含彈匣)。
重量可以克服,但這尺寸明擺在那裡的,腋下槍套是不用想了,別在後腰,很容易被看出來的。鋸掉準星是為了拔槍更快,對於隱蔽攜帶沒有任何幫助。至於槍管更長的長苗盒子咱們就更不用提了。
尺寸過大不利於隱蔽攜帶這是常識,不必多說。
二、彈匣在扳機前面,導致重心沒在持槍手上,前重後輕,單手據槍瞄準時槍口易下垂。
也因為如此,將固定彈倉或彈匣置於扳機前方的方式在駁殼槍之後徹底銷聲匿跡。
(咱們的80式衝鋒手槍算開歷史倒車,身居高位的老兵用慣駁殼槍的老觀念作祟,所以很快消失)
三、完全沒有人機功效可言的掃帚柄握把,牢實握持是不可能的,指向性奇差。就算垃圾手槍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年式)總有個指向性好的優點吧。
說起來,當時駁殼槍這種彈匣或固定彈倉在扳機之前的還有德國另外一個難兄難弟:
1920年式試驗型博格曼手槍。
看看,是不是很像20響?
這是設計出花機關的德國設計師博格曼設計的。但不是全自動而是半自動,彈匣容量是15發。總的來說,這種二戰前丹麥軍隊少量裝備的手槍影響力、裝備量跟駁殼槍完全不能比,但是握把可是強於駁殼槍的。
駁殼槍的這三大缺點就算是現在學槍械設計的入門者也要回避,所以現代手槍少有尺寸這麼大的,而彈匣彈倉在扳機前面的設計則在二戰後完全消失,掃帚柄握把也不見了蹤影。
尺寸過大、重心前重後輕、握持不牢的握把是奠定駁殼槍作為二戰最差自衛手槍的三大原因。
那為何又說駁殼槍是二戰最好手槍呢?
這是從衝鋒手槍的角度來說的。
誰是衝鋒手槍的祖師爺?
不好意思,就是毛瑟M1932!
只要能全自動射擊的20響、快慢機、大肚盒子,都應該歸類於衝鋒手槍。
後來的這些:
還有義大利的伯萊塔m93R式9mm衝鋒手槍
個人覺得,有輔助前握把再加上肩託的M93R據槍應該比格洛克18更穩定。需要注意的是,它只能單發和3發點射。
前蘇聯的斯捷奇金衝鋒手槍:
仿得最成功,最原汁原味的80式衝鋒手槍:
上面這些種種衝鋒手槍都是駁殼槍(更準確地說是M1932全自動駁殼槍)的徒子徒孫,駁殼槍是世界上第一支大規模裝備的衝鋒手槍,也因為駁殼槍(M1932),手槍裡面才出現了衝鋒手槍這個細分品種。
所以說駁殼槍是二戰最好的手槍,是作為衝鋒手槍而言,因為二戰中也只有這一款貨真價實的衝鋒手槍。
那看上去很像駁殼槍的博格曼手槍呢?
雖然有牛皮槍套做肩託,但半自動射擊方式不符合衝鋒手槍定義。握把確實比駁殼槍好。
那這個呢?
華沙起義時,起義軍將博格曼M1910/21型進行了改造,加長了槍管和彈匣,還增加了快慢機,這算衝鋒手槍還是微型衝鋒槍?
這恐怕應該算衝鋒槍,因為衝鋒手槍要求“必要時,可單手發射”,這麼長的槍管和大容量彈匣,單手射擊實際意義不大,除非改成像以色列烏茲衝鋒槍那樣,彈匣置於握把內,才能真正做到單手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