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長津湖》中,展現了抗美援朝宏大的戰鬥場面、表演出色的演員、細節到位的道具和置景,做到了國產戰爭電影又一個高峰。但還是有很多人認為不太真實,認為影片沒有體現志願軍的“三三制”。其實,不能教條的什麼都往“三三制”上面套,“三三制”只是我軍戰術思想的一小部分,並不是包打天下的。
志願軍步兵戰術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從30年代從德國軍事顧問團學習來的。主要是以輕機槍為核心,步兵班為戰鬥骨幹,分散隊形,躍進突擊戰術。二是從日軍學來的,日本步兵戰術是基於擲彈筒發射榴彈,掩護步兵班,以各種形態的三角隊形進行刺刀近距離衝鋒為主要特點,也包括塹壕前進和大隊級匍匐前進等等。
第三個最重要的來源,就是我國自己在戰爭當中總結的經驗,那就是林彪元帥總結的:三猛戰術,一點兩面,三三制,四組一隊,三快一慢。具體戰鬥是以連排為單位,組“火力組”“支援組”“爆破組”“突擊組”,這四個組組成突擊隊。還要組成幾個梯隊,有正面,有側翼,有預備隊。其中總是被網友唸叨的“三三制”,只是我們軍隊戰術思想的一小部分。
話說“兵無常勢”,在戰爭中什麼事都不是絕對的。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即使不全是三三制隊形,也根本沒有所謂的“人海戰術”,但密集衝鋒是有的。
所謂的“密集衝鋒”和“集團衝鋒”,在軍事上叫做正面突擊,在選定的突破口集中大量兵力,儘量集中火力,在最短時間內形成突破並撕裂敵人的防禦。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大規模的營連級的集團衝鋒也是有的,上百人或數百人的衝鋒,那叫短促突擊,是要求盡短時間內衝到距敵30米內,然後手榴彈決勝,因此必須在一定寬度的戰線上保持儘量多的衝鋒步兵的縱隊,要注意這裡說的縱隊,而不是橫隊。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衝鋒的人數少了根本不行。
不過,這種衝鋒也是很考驗戰術水平的,並不是閉眼睛亂跑。實際攻擊正面的兵力,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多,所謂的集中力量突破,更多是指集中更多火力。主攻團也會分為,正面,側翼和預備隊等等,比如主攻團都會有一個主攻營,會得到大部分師屬炮兵和團屬重機槍,迫擊炮火力支援。
志願軍通常是以班為核心,用波浪式的比較厚實的縱隊反覆攻擊美軍的某一處防線的薄弱點,一個班倒下了就由另一個班接替,不停歇地持續攻擊,直至實現突破。同時還有主攻,助攻,以及眼花繚亂的穿插分割。
有人說志願軍全是“人海戰術”,依靠密集衝鋒淹沒了美軍。其實美軍對此論斷的回應是:這是臆想,毫無軍事常識。由於在前幾次運動戰的戰役中被打得暈頭轉向,因此美軍對志願軍的戰術思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是美軍在1951年出版的《敵人的戰術、技巧和作戰學說》,很詳細地論述了志願軍的突出優勢和作戰特點。
志願軍的班組隊形也很有講究。這是美軍總結的志願軍典型使用的三種戰鬥隊形。進攻方向為圖片下方。X點為班組長的位置,所有隊形均符合三三制原則。
A隊形和B隊形是映象的,班長位於全班左側或右側。隊形寬度42~49步,縱深56步。相鄰人員的間距為15步。
這是三種斜形梯隊和寬闊正面橫隊的隊形,人員間距為7~8步。此外志願軍還有右重左輕或左重右輕的三角隊形,楔式前三角隊形和後三角隊形。
(志願軍真實戰鬥場景,在進行衝鋒時的人員間距最少也要有七八步)
因此志願軍的密集衝鋒與日軍的“板賽衝鋒”是不同的,據美軍上校約翰·馬丁曾回憶:美軍把與日本人作戰所獲得的經驗與見識,運用到中國人身上,這是極端錯誤的。二戰後期的日本軍隊不能與中國軍隊比較。前者是在一種近乎瘋狂自殺的理念驅使下的作戰,他們無所謂戰術和裝備,只要敢於自殺就可以。
但志願軍則是為了體現自己的戰術價值而去拼殺,雖然他們的傷亡很大,但是,能夠在極端落伍的裝備下擊潰一支裝甲合成化的世界級軍隊,這對於他們來說可能更加“榮耀”。對比日本軍隊,志願軍是一支具有強悍衝殺力量的隊伍。日本軍隊所具備的一切,中國軍隊完全具備;而日本軍隊不具備的,卻正好是中國軍隊最難以征服的特性。
有人總在否認我軍的人海戰術,你要說有,他就說你汙衊我軍,上綱上線。凡是對戰史稍微有點了解的朋友都聽說過“人海戰術”這個詞,而且這個詞彙長期以來都是專門針對我軍的。其實,人海戰術很正常的軍事戰術,全世界都用過。軍隊的作戰原則之一就是要在區域性形成優勢力量打擊敵人。火力不足就人數補,步兵衝擊一定要靠人數,人少了那能行。不能啥都教條的三三制。
真正史料紀錄片裡的衝鋒鏡頭,有著明確分工合作,邊衝鋒邊掩護,接敵、衝擊和掩護分隊之間有密切配合。
因此迅猛的步兵衝鋒在很多戰役中都有體現,不然,你以為火力旺盛的美軍陣地是怎麼攻下來的?躺著就能贏嗎?
至於傷亡,作戰就那麼回事,必然會有犧牲,我軍沒有什麼美式“零傷亡”的概念。
只是,實際戰鬥並沒有電影裡那麼誇張。《長津湖》電影裡有幾個鏡頭,那衝鋒的人數可能都過千了。而美國海軍陸戰隊史料中這樣寫道:中國人很少一次採用超過一個團的兵力發動衝鋒。好在這樣的個別鏡頭只是一閃而過,大多數作戰情節還是比較符合三三制的戰術隊形的。
因為,在實際戰鬥中,班與班的距離不能小於一發炮彈的殺傷半徑,因此如果用電影鏡頭拍攝,那麼真實的戰鬥可能不是很好看,不能體現文藝作品那種排山倒海的氣勢。
電影中,有時候集團衝鋒密度明顯誇張了,這可以理解為一種藝術表現的需要,電影畢竟不是戰爭教學片,需要考慮畫面的衝擊感,在這種情況下進行適當誇張,也不是不行。
即使是聯合國軍司令四星上將李奇微,都不得不承認志願軍的步兵戰術非常先進而且靈活多變,志願軍是世界上最強悍、最不易對付的步兵。志願軍排山倒海、堅韌頑強、奮勇衝殺和不懼犧牲的精神,被美軍稱之為“謎一樣的東方精神”。這也反映了當年的志願軍已經達到了輕步兵作戰藝術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