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初,蘇聯首都莫斯科,雖然冬天已經過去了,但人們還是能感到陣陣寒意。
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的羅舜初,在結束與蘇方人員的談判後,邁步走出了大門,他抬頭看了看莫斯科的天空,然後非常小聲地嘆了口氣。
當天晚上,羅舜初向國內發去一封電報:蘇聯對我海軍提出的訂貨需求有困難。沒過多久,他收到了海軍司令蕭勁光的回電:有總比沒有強!只要能用,就要盡一切可能爭取!
正是這封回電給羅舜初增添了繼續談判的信心,也促成了用“68噸黃金”購買蘇聯4艘下水十多年的舊軍艦的交易。
我國為何要花這麼大的價錢做這筆生意?這筆生意究竟是賺了還是賠了?
1953年年初,朝鮮戰場形勢有變,新上臺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蠢蠢欲動,妄圖在朝鮮半島西海岸策劃新的登陸行動,以此來打破前線僵局。
為了加強防禦,毛澤東主席致電斯大林,表示中國打算派遣海軍志願軍赴朝作戰,希望蘇聯能援助一批海軍裝備。
斯大林考慮到海軍的作用,這次很快就答應了中國的要求。而中國方面,也專門從相當有限的國防經費裡撥出專款,以便從蘇聯那裡購買4艘大型的驅逐艦。
然而到了3月5日,斯大林卻突然因病辭世,這打亂了中蘇之間已經商定好的海軍援助計劃。
3月7日,海軍副司令羅舜初跟隨周恩來總理帶領的弔唁團來到莫斯科,在斯大林的葬禮結束後,羅舜初接著與蘇聯有關人員談判援助問題。
但蘇聯新的領導人馬林科夫卻表示,自己不知道斯大林曾答應援助中國海軍裝備的事情。
經過羅舜初等人的努力,蘇聯方面最終同意繼續執行援助計劃,但在裝備種類、數量以及供貨時間上,蘇聯依然表示自己確有困難。
羅舜初不得不致電國內,彙報了與蘇聯談判的情況,並請示該怎樣應對。海軍司令蕭勁光在回電裡向羅舜初陳述了自己的意見:一切儘量爭取現成品、半成品,哪怕是他們用過的,只要還有作戰能力和教育作用,總比完全沒有好!
其實,蕭勁光這番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即便是蘇聯現在已經看不上的破爛,但只要還能用,就是我們中國所需要的。
蕭勁光還用日本舉例,他告訴羅舜初:蘇聯最新的最秘密的東西絕不會給我們,但他們老舊的裝備對我們依然非常有用,日本現在就是拿著美國人看不上的東西來加強自己的武裝力量。
有了蕭勁光這番話,羅舜初的底氣增加了很多,後來他又專門回國,向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進行彙報,也得到了類似的答案:蘇聯艦艇雖然是舊貨,但對中國海軍依然是具有作戰能力的武器,至於數量上則可以削減一半。
很快羅舜初重返蘇聯,繼續進行談判。最終在1953年6月,中蘇關於海軍援助順利達成協定。
根據協定內容,蘇聯將以貸款形式在3年內向中國提供各類成品艦艇32艘,另有半成品艦艇49艘,以及水雷、火炮技術圖表檔案等等;中國將在10年內還清該筆總額6.1億盧布,年息為2%的貸款。
這也成為了中國從蘇聯那裡進口海軍裝備、取得技術轉讓數量最大的一筆交易。
其中4艘成品的驅逐艦的價格頗為昂貴,每艘價格達到6000萬盧布,按當時折算價格約等於17噸黃金!
也就是說為了這4艘驅逐艦,中國就拿出了相當於68噸黃金的錢!
雖然這筆鉅款是用農礦產品償還的,但價值卻是實打實的68噸黃金。如果按照現在的金價折算下來,其價格至少也要超過200億人民幣!
如此鉅款造幾艘我軍現役先進的驅逐艦也不在話下! 那麼這4艘買回來的驅逐艦放在當時算不算先進呢?
很遺憾的是,正如前面蕭勁光對羅舜初所說的那樣,它們並不是蘇聯最新的東西。這4艘驅逐艦都是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完工的,至於設計思路則還要再往前推十年。
由於動工時焊接技術不成熟,它們的艦體採用的都是相對落後的鉚接技術,再加上蘇聯當初對自身海軍的定位不夠,以致於軍艦內部空間狹小,通風不良,居住性也非常差。隨著裝備的更新迭代,這些軍艦在蘇聯海軍內部也已經快要被淘汰掉了。
等到交到中國手裡時,它們完全就是艦體破舊、技術落後的二手貨。而即便是這樣的二手貨,卻也要價高達“68噸黃金”!
所以如果單純從錢的角度來看,這對中國完全是一筆虧大發的買賣,但事實果真如此麼?這就要看這筆生意給當年的人民海軍帶來的價值如何了。
1949年成立的人民海軍,與新中國一樣都是一窮二白,雖然也有一些船可用,卻都是非常老舊的中小型艦艇,作戰能力堪憂,而且部隊又缺乏必要的人才,不知道要如何打造中國海軍,至於自己造艦艇就更像是天方夜譚了。
不過毛澤東主席卻給首任海軍司令蕭勁光指明瞭工作方向:我們要積極爭取蘇聯的援助,在海軍建設過程中要很好地向蘇聯海軍學習。
這一年的11月份,蕭勁光與海軍副司令羅舜初等人,帶著草擬好的中國海軍建設計劃趕往蘇聯,既是為了參觀學習,也是為了爭取海軍建設方面的援助。
然而這次談判進行得並不順利,當時蘇聯擔心向我國提供海軍艦艇會刺激到美國,只答應透過陸路的方式,運送一些小型艦船和器材給我們。
艦船小歸小,總比沒有強,但很快隨著朝鮮戰爭的深入,我國需要大量購買蘇聯的飛機和大炮,而當時財政又沒有多餘的錢,結果只能靠壓縮海軍的經費來應急。
蕭勁光等人不得不反覆修改海軍建設計劃,同時大大減少購買艦艇等裝備的數量,結果到頭來連這些小的艦船也沒有了。以致於那幾年的人民海軍既沒有充足的經費,更沒有所需的艦艇,日子過得非常窘迫。
有一次,蕭勁光去視察山東威海劉公島的海軍部隊,從劉公島到岸邊有很長一段距離,必須要靠渡船才行。
但身為海軍司令的蕭勁光卻沒找到一條可以開動的艦艇,眾人沒有辦法,只能找當地的漁民,租了一艘小漁船才得以登上劉公島。
那位開船的老漁民看著這群身著海軍制服的軍官,然後滿腹狐疑地詢問蕭勁光:您真的是海軍司令?可海軍司令怎麼會坐我這條漁船呢?
這件事給蕭勁光留下了很深的刺激,但當時條件的確困難,他這個兩手空空的海軍司令也沒有什麼辦法。
比起海軍司令坐漁船這樣的窘境,那些戰鬥在前線的海軍將士所面對的困難顯然更大。
當時在東南沿海,國民黨反動派憑藉著海上優勢,不斷進行騷擾,而年輕的解放軍海軍部隊只能開著排水量幾十噸的小艇,去對抗上千噸噸位的敵人軍艦。
儘管憑藉著將士們的英勇無畏,許多戰鬥以勝利告終,但得知這些情況的蕭勁光卻痛在心上,他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讓我們的海軍戰士們開上大船大艦!
不過這時朝鮮前線才是重中之重,身為海軍司令的他必須要以大局為重,只能將海軍建設一放再放。
但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人民海軍的早期建設因為朝鮮戰爭而陷入停滯,轉機卻也是因為朝鮮戰爭而來。
那是在1952年,美國為了打破朝鮮戰場上的僵局,企圖在中朝聯軍後方發起登陸作戰。蘇聯建議中國要加強海防,並表示可以為中國海軍提供裝備援助。
於是蕭勁光和羅舜初等人再次趕往莫斯科,商討解決海軍武器裝備問題。不料這次談判卻因為裝備數量、交貨時間等問題又一次出現波折,期間蕭勁光還試著提出想要購買幾艘驅逐艦,但對方卻一艘也不答應。
為此羅舜初在回國後不久,不得不又重返莫斯科同蘇聯海軍部門會談,督促他們解決問題。
蕭勁光當時就感嘆道:即便是答應了的東西,要落到實處也並不那麼容易!接下來的1953年,中蘇雙方繼續進行談判,期間還因為斯大林的去世險些前功盡棄,但好在新的蘇聯領導層迅速改變了此前拖拖拉拉的做法,再加上中國肯花大價錢,於是在斯大林去世三個月後,中蘇兩國就順利達成了援助協定。
根據此次協定以及隨後的補充協定,中國先後共從蘇聯那裡獲得了137艘艦艇,人民海軍的戰鬥力在短時間內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尤其是其中後來被稱為“四大金剛”的4艘驅逐艦,為當年在南海與外軍驅逐艦對峙的老一代海軍官兵增添了許多底氣。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4艘軍艦還都是我海軍最大的水面戰艦,它們正是前面我們提到的用“68噸黃金”換來的那幾艘軍艦。
但與其說是它們價格昂貴,實際上倒不如說這是為了獲得技術而花費的錢。蘇聯向我國轉讓了5種型號艦艇的全套技術圖紙以及有關材料和裝置,此後我國本土的造船廠也可以自行裝配製造艦艇,這不僅鍛鍊了造船工業的技術力量,還為將來研發自制艦艇提前鋪好了路。
而且正是得益於這筆生意的成功,隨後蘇聯又賣給了我們其他的艦艇,到1955年底中國海軍就已經初具規模,不再是幾年前撐著帆船打仗的海軍了。
雖然這些艦艇比較老舊,但如今的中國海軍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樣的價值是用多少噸黃金也買不來的。
內容來源:
蕭勁光:《蕭勁光回憶錄》,當代中國出版社
彭學濤:《蘇聯援助中國海軍武器裝備建設內幕》,《文史月刊》2012年第2期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