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長虹,被誰耽誤了20年?
為什麼會想起四川長虹,乃因聯想集團來科創板上市,牽出柳傳志退休後仍拿著每年1億元的退休金,而與他一樣當年叱吒風雲的四川長虹的倪潤峰,已經退隱了快20年了,退休金嗎,每年50萬元就算燒高香了。
20年,雖似白駒過隙,但人間已經滄海桑田。突然發現,四川長虹這位昔年的龍頭大哥,好像仍活在20年前。
筆者接觸到很多資深股民,現在談起四川長虹還是不勝感慨。1994年到1997年中國股市的野蠻生長時代,滬市的四川長虹和深市的深發展(被平安集團收購,改名“平安銀行”),讓很多股民體會到了股市的奧妙與瘋狂,也掙到了很多錢。
如今,當年的小兄弟海爾、海信以及美的集團等,風雨錘鍊後,都行走在資本江湖,成一方大佬。
而反觀四川長虹,卻漸漸落寞,直至隱藏於角落,混跡於塵土。不管股市如何喧囂,不管風口來來去去,似乎與它無關。
2000年的時候,即使股價經過回撥,當年最高價仍達到了16元每股,當時股本是21.6億股,市值也在340億元以上。當年的青島海爾,最高股價為28元,以當時的4.71億總股本計算,市值才131億元。
2015年是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那年藉助於改革牛的火爆行情,四川長虹最高漲到了15元,股本也擴張到了46.2億股,市值最高衝到了接近700億元。
但這個時候的青島海爾,股價最高躍升到了35元,以當時的30億股本計算,市值超過了長虹,達到了900億元。
有人問,為什麼拿長虹和海爾比?因為當時兩家公司幾乎同時起步,業務條線相似度很高,品牌知名度也不相上下。至於其它的家電類公司,比如海信、TCL集團等,實力與長虹還是有差距的。
話說從2015年以後,四川長虹就江河日下,徹底失去了折騰的力量。再重新打量一下以前的兄弟們,才發現世界變化大。
比如,改了名字的海爾智家,2018年-2020年實現淨利潤分別達到了74億元、82億元和88億元。長虹最近三年淨利潤分別為3.32億元、6056萬元和4537萬元,但實際上扣除非經常性收益後,長虹近三年的淨利潤為1.07億元、-4.39億元和 -6282萬元。也就是說,長虹近兩年主營業務均處於虧損狀態。
截至最近,長虹的股價已經跌到了2.8元附近,市值僅僅剩下了130億元。反觀海爾智家,最新市值達到了2458億元,長虹連人家一個零頭都不到了。
其他幾個同門兄弟也都不容小覷。比如,海信的兩家公司市值合計320億元、TCL科技900億元、美的集團4800億元。
只能說,四川長虹被耽誤了20年時間。為什麼?
長虹的逆向蛻變,應該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筆者認為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篇幅所限,簡單提出來與大家探討。
一是管理體制僵化,激勵機制缺乏,企業缺乏內生動力。
長虹的第一代領導人叫倪潤峰,與前文提到的柳傳志同齡。倪潤峰透過雷霆手段將長虹帶到了國內家電老大的地位,但最後又因為極端手段失效,導致鉅虧,不得已退出江湖。
倪潤峰去職後,接任者為趙勇。趙勇1991年進入長虹。2000年5月出任公司副董事長、股份公司總經理,後短暫擔任綿陽市副市長,2004年7月出任長虹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至今仍擔任董事長一職,接近20年了。
20年的時間裡,長虹機制和體制沒有變,但外界卻變得很精彩。比如海爾智家的控股股東,已經由集體企業變成了個人控股的企業,海信電信集團去年底完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而格力電器早已從國有控股企業,變成了一級私募基金控制的企業,美的集團大股東都退居二線了。
以前的競爭對手TCL集團,早已不做電視機了,主業換成了半導體顯示器件。
事實一再證明,以不變應萬變,全都是扯淡。
二是產品線太長,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廚電、房地產、運輸、ICT、機頂盒,什麼都做,什麼都做不成。
比如,2020年長虹家電收入343億元,毛利率僅9%,海爾智家家電收入在2000億元以上,綜合毛利率在30%以上。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三是,創新能力差,產品成本高,迭代慢。以近三年的研發投入為例,2018年營業收入833億元,研發投入為13億元,2019年收入887億元,研發投入16億元,2020年收入944億元,研發投入為19億元,三年研發佔收入都在1.9%以下。
在綿陽政府與上市公司之間,還有一個四川長虹電子集團有限公司,這家公司也由趙勇擔任董事長兼任總經理。
資料顯示,長虹電子公司業務龐雜,控股的公司有數十家,部分業務投資,走在了上市公司的前面。比如,長虹電子投資的有新能源、半導體、晶片、智慧製造等當下熱門行業,還參股了多家投資基金。
兩下比較,四場長虹龐大的身軀,顯得異常落寞。
人生能有幾個20年?四川長虹不是個案,A股還有許多上市公司,多年來經營不善,或遊離在虧損邊緣,在殼資源不再緊俏的情況下,大都處於混吃等死的狀態。
接下來,四川長虹這艘大船,在趙勇的帶領下,未來將駛向何方?
28萬股東,正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