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菜薹---馳名中外的湖北名菜,於“武昌魚”齊名,原僅產於武漢洪山一帶,因此得名。
洪山菜薹乃紫菜薹之珍惜品種,俗稱“大股子”.與市場上普通菜薹“九月鮮”,“十月紅”有著明顯區別。因其莖葉呈紫紅色,故又名紫菜薹,紅菜薹或芸菜薹。洪山菜薹屬於十字花科蕓薹屬,與白菜是近親。是人們由易抽薹的白菜中,經長期自然選擇和栽培馴化而來,並讓菜心顏色逐步顯現為紫色。可以說,白菜是它的“祖先”。
洪山菜薹從11月上旬到翌年3月上市,其食用部分主要是嫩薹稈,營養豐富,甜脆爽口,以長逾尺許一指粗細、顏色紫紅、質地鮮嫩為上品,經霜凍後味道特佳。由於洪山菜薹色、香、味、形俱美,又應了“紫氣東來”之說,因而是春節前後的席上佳餚。
2005年12月3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洪山菜薹”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洪山菜薹歷的歷史悠久,早在東漢,三國時便有“乃人間所啖菜”之記載。在此之後長達1700餘年的歲月裡,洪山菜薹因其質脆味醇,清腴可口的特質,更是風靡中國上層社會。
《生物史》載“武昌特產紅菜薹,在唐時已是名菜。”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徐毓華所著《湖北鄉土地理》載:“馬鞍之煤,寶通寺之菜,黃鵠磯頭之鯉,均佔優勝之土物也。”可見其身價非同一般。
據史載:“芸菜薹,與城東寶通寺相近者,其味尤佳。”民間傳說以寶通寺鐘聲所及處產者為佳;更有奇說:“以寶通寺塔影所及處產者最佳.”故有“塔影鐘聲映紫菘”之說。這裡的“塔”指洪山寶塔,“鍾”指寶通寺寺鐘,“紫菘”是洪山菜薹的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