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假譎》記載,三國時,曹操帶兵長途行軍,士兵們都很口渴,曹操便說:“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了,嘴裡都流口水,一時也就不渴了。而宋代詩人楊公遠《梅實》古詩詞中寫有:“累累青子綴枝丫,一味含痠軟齒牙。不獨曹軍資止渴,也曾調鼎佐商家。”也闡釋了梅子獨特之處。
烏梅有悠久的藥食歷史,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為《名單》收載品種,其廣泛融入日常飲食與保健之中。古今往來,藥用記載也很早就出現在民間,而歷代醫家也對其積累了大量的理論認識與臨床的使用經驗。梅子為薔薇科植物梅的果實。味酸,立夏後成熟。生者青色,叫青梅;熟者黃色,叫黃梅。而烏梅即是青梅經熏製或烘製等方法加工而成。其性酸、澀、平,歸肝、脾、肺、胃、大腸經,具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消腫解毒、生津止 渴和安蛔的功效。
一、烏梅的經典藥方
1.烏梅丸
烏梅丸出自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烏梅丸的組成包括烏梅、黃連、黃柏、桂枝、細辛、附子、乾薑、人 參、蜀椒、當歸等 10 味藥。方中重用味酸之烏梅為主,配性味苦寒的黃連、黃柏,能洩肝胃之鬱熱,酸苦合用,既能柔肝止痛,又能清熱燥溼;配辛熱之品附子、桂枝、乾薑,可達溫陽以制肝脾之寒之效;當歸、人參補養氣血,配桂枝能養血通脈,調和陰陽。諸藥合用,用來治療膽道蛔蟲病,效果很好。
2.二陳湯
二陳湯出自宋代官修得《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止咳嗽的經典方。其組方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生薑,烏梅等。方中陳皮、半夏為主藥,有燥溼化痰、理氣和中之功效。書中記載煎煮二陳湯的時候,要加上烏梅一粒。能起到收斂肺氣的作用。
二、烏梅的臨床應用
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烏梅富含有機酸、酚酸、黃酮、萜類和甾體等成分,其具有抑菌、鎮咳、鎮靜催眠及抗驚厥、抗病毒、抗腫瘤、抗氧化等多種藥理作用。臨床專家結合辨證靈活運用含烏梅的方劑,來治療肺系疾病如哮喘、過敏性鼻炎;胃腸疾病如慢性胃炎、頑固性腹瀉、炎症性腸病、腸道惡性腫瘤;神經系統疾病如頭痛、眩暈、失眠、帕金森病以及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由於烏梅含鉀多而含鈉較少,因此,長期服用排鉀性利尿藥者可適宜食用。
三、烏梅的食用
1. 酸梅湯
將30克烏梅和50克山楂幹清洗乾淨,放入鍋內(也可加適量的桂花增加香味),再加入足量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熬煮一小時左右,顏色變深,水量減少至大約一半。加入適量的冰糖繼續熬煮5分鐘。放涼後過濾去渣即可。該湯酸酸甜甜非常可口,是夏天清熱消暑的好飲品。冷藏後口感更佳。
2. 烏梅飲
用烏梅10枚,甘草3克,山楂片3到5片,冰糖適量;放入鍋中,加水兩大碗,大火燒開後改小火煮10分鐘即可;該飲品具有生津止渴,斂肺澀腸,止咳嗽,止吐瀉的作用。
溫馨提示:
烏梅雖為藥食同源物質,但由於其富含有機酸,劑量過大對胃有刺激性,對於胃酸過多者應謹慎食用;外有表邪、內有實熱積滯者也不宜食用;感冒發熱,咳嗽多痰,胸膈痞悶之人忌食;菌痢、腸炎的初期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