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盛行,國潮迭起。當成語遇上中醫藥,又將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為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承,胡博士說中醫系列特推出“世”說新語欄目,從中醫理論角度出發,重新挖掘成語的中醫價值與內涵,分享成語背後的故事與養生方法,讓讀者感受不一樣的中醫藥文化。
“耳”和“目”是我們大家認識世界、傾聽萬物的重要器官。
“耳聰目明”指人耳朵的聽力和眼睛的反應都非常靈敏;形容這個人頭腦清楚,眼光敏銳的一種精神狀態。“耳”和“目”跟中醫理論中的哪些臟腑關係呢?“耳聰目明”一詞又與中醫藥有哪些神奇的關係呢?讓我們一起來解讀吧!
[耳聰目明]
[解釋] 聰:聽覺靈敏;明:眼力敏銳;聽得清楚,看得明白;形容頭腦清楚,眼光敏銳。
[出處]《周易·鼎》:“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岐伯曰: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回:“此時服了朱草,只覺耳聰目明,誰知想幼年所讀經書,不但絲毫不忘,就是平時所作詩文,也都如在目前。”
“耳”和“目”與人體的哪些臟腑有關呢?
在中醫理論中,“耳”和“目”跟哪些臟腑有關係,他們之間又有怎樣的聯絡呢?
第一,最早在《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中就有提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
《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髓,髓生肝,腎主耳”。
因此,我們的耳與中醫臟腑中的腎、目與中醫臟腑中的肝有關。
第二,肝主要的功能是:主疏洩(調暢氣機、促進脾胃的運化、調暢情志)和主藏血。肝五行屬木,開竅於目,在志為怒。《素問·五臟生成篇》中提到“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肝疏洩和藏血的功能正常,我們看東西才能視力清晰;如果肝的這兩項功能受損,不但眼睛的視功能受影響,而且還會導致耳朵的聽力下降。
第三,腎主要的功能是: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和主水(津液的輸布、排洩)、主納氣。在《靈樞·脈度》中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我們聽力是否靈敏,與腎的功能息息相關,當腎的精氣充足時則聽力靈敏,即使很小的聲音也可以聽到;但如果腎的功能受損或者腎的精氣衰弱時,或者到了老年時,會出現聽力下降和耳聾的現象。
第四,肝與腎在功能上密切相關:肝主藏血、腎主藏精,血液的化生,有賴於腎中精氣的氣化;腎中精氣的充盈,需要血液的濡養,精和血之間有互相滋生和互相轉化的關係,因此,肝腎的關係是“精血同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保護“肝腎”才能“耳聰目明”
我們知道了“精血同源”也就是“肝腎同源”。
在《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提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盳盳無所見,耳無所聞。”如果肝氣虛弱,容易出現兩眼昏花視物不清楚,兩耳也出現聽力下降甚至耳聾的現象。當人步入老年狀態時,也會出現雙眼視力越來越差、老眼昏花,聽力也逐漸下降,甚至耳聾、耳背。
補益肝腎,延緩衰老,才能使我們耳聰目明。平時儘量減少帶耳機聽音樂的時間或者不要把音量調到太大。日常生活中,少熬夜,控制情緒,規律生活作息都可以保護我們的肝和腎。
除了上述方法,我們還可以透過以下兩種方式來“耳聰目明”:
1.鳴天鼓
劉完素在《河間六書》中提到:"雙手閉耳如鼓音,是謂鳴天鼓也。鳴天鼓具有防耳鳴和護聽力的作用。
鳴天鼓的方法:坐好後,手肘抵在桌子上,雙手十指張開,掌心緊蓋雙耳,食指壓在中指上,食指向下輕彈後枕部10下,發出咚咚聲。鳴天鼓具有醒腦開竅、增強記憶、強化聽力和預防耳疾的作用。
2.按摩睛明穴
按摩睛明穴的方法:坐或者站立,單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輕輕夾住鼻根和內眼角上方,按揉1-2分鐘,每天可以按摩2-3次;具有緩解眼睛疲勞,改善眼周血液迴圈,改善視力的作用。
3.羊肉湯
原料:羊肉或者羊排250克,當歸5克,川芎5克,枸杞5克,生薑5片。
做法: 1.將羊肉或者羊排飛水後,和上述其他洗淨的藥材一起放入砂鍋中,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煲1小時,放溫後吃肉喝湯。
功效:羊肉味甘,性溫,歸脾、腎經,具有溫中暖腎,益氣補血的功效;當歸味甘,性辛、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川芎性辛、溫,歸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枸杞味甘,性平,歸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
因此,本藥膳具有溫補肝腎、行氣補血的功效,實熱體質的人慎服。
執行編輯:陳文婷
稽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