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國的數千年文明歷史,璀璨多姿、絢麗多彩,隔海相望的日本無論從哪個方面,都與中國有著天壤之別,正因為這個原因,中華文明成為他們學習的物件。但自近代以來,中國在軍事、科技上的發展逐步落後於西方。日本透過明治維新迅速崛起,但大清帝國卻因上層統治者腐朽落後的觀念,改革皆以失敗告終,甚至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人打敗。
自此以後,日本的野心急速膨脹,到了民國時期加緊對中國的侵略步伐,最終在1937年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此時的中國軍民同仇敵愾,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抵抗日寇的侵略,我黨也建立了多塊敵後抗日根據地,以配合國軍的正面抗日戰場。
作為抗日主戰場的山東,曾為抗日事業作出巨大貢獻,建國後也走出89位開國將軍。其實還有一人,曾為副兵團級的他,遺憾與授銜擦肩而過,這個人就是王一平。
軍旅生涯
王一平,原名王炳真,1914年生於山東榮成東山鎮的八河孔家村。村子離海邊很近,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孔家村的村民大都以下海打漁為生。
王一平的父母,靠著常年的勤勞苦幹,賺的一份不錯的家產。早年因為不認識字吃了不少虧,所以到了王一平六七歲的時候,就把他送進學堂讀書。
王一平年齡不大,但是懂事孝順,他清楚父母的期望,上學勤奮讀書。高小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順利考入山東第七師範學校。
考入師範,就意味著將來畢業後會有一份穩定的教員工作,這可比出海打漁不知要好多少。不過入學沒多久,他在校內進步團體的影響下,人生觀發生了改變,投身革命事業,並於當年加入了我黨。
幾年後,王一平曾跟隨黨組織參加了膠東暴動,可惜因為反動勢力過於強大,這次起義失敗,王一平也成了被通緝的物件。組織鑑於他的安全考慮,將他派往駐紮在西安的東北軍,進行兵運工作。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王一平也接到通知來到了延安,先後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和中央黨校進修。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王一平在戰火紛飛的抗日戰場上經受血與火的考驗,迅速成長,抗戰勝利時已是山東軍區第四師師政委。
當老蔣不顧全國人民渴望和平,命令部隊進攻解放區,挑起內戰,也到了王一平建功立業,再創輝煌戰績的時候。他跟隨華東野戰軍南征北戰,新中國成立之時,他已經升為第八兵團政治部主任,後被定為副兵團級。
當上海市委書記
參加授銜的副兵團級將領,不是中將,就是上將,僅有一人是少將,以王一平的資歷,授中將可能性大些。但因為他在1955年早已調到上海市委工作,離開軍隊系統的王一平遺憾沒有參加授銜。到了70年代後期,王一平已是上海市委書記。
這位革命老前輩雖然位居高位,但是工作生活都有自己的原則,從不讓家人因為自己沾一點光,其嚴格的要求,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王一平的夫人叫張梅修,她在1938年趕赴延安參加了八路軍,是一位資質很深的老幹部。兩人也是因為有著同樣的學識,共同的革命理念,才最終走到一起的,不過對於自己的愛人,王一平也是很有原則的。
1947年跟隨王一平行軍打仗的張梅修懷上了雙胞胎,月份大了十分辛苦,如果趕上行軍更是吃不消。已是高階幹部的王一平配給了坐騎,雖說那匹馬王一平很少坐,基本上都讓給了傷病員,但挺著大肚子行軍的張梅修一次都沒坐過。
建國後張梅修調離軍隊,進入上海園林局工作,60年代就已是處級幹部了。70年代末,上海市組建紀委,選工作班子時,就有人想到了張梅修,無論從資質還是工作能力都是非常適合的。
但由於剛升上市委書記的王一平(不是第一書記)正好分管紀委,當工作班子成員報上去後,張梅修的名字就被他劃去了。因為這件事夫人沒少和他爭論,但終究沒有論過他。而且因為丈夫的關係,張梅修的級別一直沒有提上去,退休時還是正處級。與她同樣資歷的都比她高。
對妻子如此“嚴苛”,兒女更是厲害了
小女兒王時妹回憶,她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平日裡很受寵愛,但是父親的配車即使是她也沒有坐過。有一次她早上起床晚了,肯定會遲到。張梅修就讓丈夫用車捎女兒一段,王一平直接拒絕:
“她又不是國家幹部,有什麼資格坐車”
因為害得王時妹遲到受到批評,她這件事一直記在心裡。
他的大哥剛參加工作時是工人,領導看他表現不錯就安排進入幹部培訓班。王一平知道後,讓兒子退出培訓班。因為在他看來,兒子能有這個資格,完全是廠裡領導看他的面子。正因為王一平眼裡揉不進沙子,大兒子直到退休也只是個普通工人。
而大哥的女兒是王一平唯一的孫女,也是他最疼愛的孫輩。但這個孫女小時候成績不太好,上了初中開始發力,中考後順利進入南模中學。王一平覺得以他的瞭解,孫女不應該這樣順利,還專門跑到教育局讓人查了查,最後得知孫女是靠正常途徑考入南模中學的,這才放了心。
因為王一平的耿直、嚴苛,家裡人工作生活上出現了很多“不方便”。就像王時妹說的那樣:父親這一輩子,就怕家裡人利用他的影響沾光。
進入八十年代,人脈很重要,如果別人家有這樣一位高高在上的父親,家人兒女幹一番事業很容易。但他們家沒有一人從商,也沒有一人從政,都是在普通崗位上幹著普普通通的工作。
其實也正因為祖國有很多,如王一平這樣的有原則的好乾部,國家發展建設才能很快步入正軌,經濟建設高速有效率,才能創造今天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