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障性住房將開闢住房第二市場
經濟適用房、共有產權房等保障性住房將開闢住房的第二市場,供應總量將按城市能級梯度分佈,預計一線城市比例將達40%;二線城市為30%,三線城市為20%。
這裡的關鍵詞是“保障性住房市場”,它將是一個“封閉的市場”,與“商品房市場”嚴格區分,凡擁有商品房的居民均無資格參與到該市場。如此,才能杜絕保障性住房演變成福利,使得住房保障可持續發展,從而有效解決新市民的住房問題。
2: 租賃住房供應多元化
城市的租賃住房需求,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和城市新進人群的需求,得靠多元化供應解決。這部分的需求規模較大,預計流動人口租賃住房的總量,將達到城市住房總量的30%。
這裡關鍵詞是“多元化”,既有供應主體的多元化,區域的多元化,也有檔次的多元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城市人口的流動和房子的使用效率達到“十四五”規劃的目標和要求。
3: “空置稅”將為“房住不炒”保駕護航
房產稅在全國範圍內遏制各類商品住宅價格的作用可能有限,但“空置稅”將精準打擊投資投機性需求,從而貫徹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這裡的關鍵詞是“空置”!無論什麼型別的房子;無論是工業、商辦還是第幾套住宅;無論怎麼住和使用,總之超出一定時間的“空置”就要繳稅。
4: “學區房”成為歷史
目前的學位分配製只是開始,按十四五規劃,未來將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不充分亦是重要內容之一。預計公立學校的名校概念,將透過兩個路徑弱化:
一是充分供應;
二是均等分配。
其中教師的跨校“定期流動制”將是解決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選項之一。
5: 二手房行業亂象將在
國家統一規則之下重塑
統一行業協同的MLS(Multiple Listing Service)系統;
統一行業單邊代理制規則;
辦證和交易按揭獨立。
隨著行業的不斷壯大,規範有序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存量市場的競爭將進入專業和服務的軌道。MLS是指國際慣例的二手房房源系統,國外由房地產經紀人協會建立,國內大機率將由政府主導,而非獨立的資本。
6: 城市群內建業將取消限制
根據十四五規劃,重點發展核心城市和城市群,這是符合發展規律和經濟現狀的必然選擇,也是緩解中心城市房價高企,周邊城市人氣不足的市場化手段。故,城市群內各城市互認社保、醫保、購房資格,取消行政區域性限制,一體化就是必然。
7: 跨省調節用地指標,
將是十四五調結構的必要手段
省內經濟不平衡使得建設用地在省內調節已經產生作用,但省際不同的經濟結構又弱化了這種作用。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用地指標的跨省調劑是必要的,有助於提升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避免浪費。
8: 城市用地性質的“相容度”
將適度放開
當前一些城市的規劃較為剛性,若規劃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將造成大量積壓、空置和浪費,這不僅體現在房產上,還體現在系列配套設施上。當前嚴重滯後於時代發展的、一成不變的規劃準則,即便中央出臺了一些諸如“商改住”的變通政策,也難以貫徹和實施,以至於完全失去了彈性。
而中心城市的幾大病症:職住不平衡、交通擁堵、房價與租金高企、大量空置等,都與規劃的“相容度”相關;此外,在產業發展新趨勢和疫情下,工作內容和方式已發生深刻變化,這也使得城市土地使用的相容性迫在眉睫。
9: 房地產開發行業將以“重資產、長週期”,取代“強複製、高週轉 ”
這是一個時代風格的大轉變,即從“產品線、強複製、用槓桿、高週轉”的商業制勝之道轉向“挖掘地段價值,注重經營現金流”的長週期模式。REITs正式開始試執行,將為模式的轉換提供新時代的支撐工具。
10: 城市的公共空間與設施
是資產而非成本
什麼是資產?未來不斷產生收益的投入就是資產。當然,公共資產產生的可能是有形的收益,也可能是無形的收益。而一旦作為“資產”,就要研判效率,即投入和產出。怎樣投入才能不斷增加稅收以及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不得不說,目前在公共領域進行的“費用——效益”分析,與十四五規劃的要求還相距甚遠。
轉載於:世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