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怎麼治療
精神病的素質因素主要是指先天性遺傳因素及嬰幼兒期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這些因素決定了患者對於精神疾病的易感性,是精神病致病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素質因素還包括某些後天獲得的特徵,先天性遺傳和後天獲得的心理特徵共同組成了人的人格特徵。人格特徵是素質因素中重要的部分,患者人格特徵的評估有助於解釋患者對於應激事件的反應。
精神病的誘發因素是指在發病前不久發生的,對於精神障礙起到誘導作用的一些時間。誘發因素是否能夠導致精神障礙的發生,以及會導致何種精神障礙在一定程度上是取決於素質因素的。誘發因素包括生活環境的改變,遭受不幸,身體遭受重大創傷等。
精神病的維持因素是患者發病後導致病程持續遷延的某些因素。如精神障礙導致的繼發功能減退、社會退縮。這些維持因素常在發病後才出現,對於病情的緩解有阻礙的作用,但往往透過治療可以改善。
2精神病是怎麼引起的
心理煩惱
心理煩惱是指有重大或者持久的心理刺激因素,或伴有不良教育及文化背景,導致出現暫時的情緒煩惱,但是自己可以識別、調節,身邊人可能沒有發現或者發現了完全能夠理解並提供有效幫助。這種明顯由社會因素引起的心理煩惱治療效果好,損害完全可逆,一般在一週以內緩解。
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指不良教育或者文化背景造成一定的個性偏差,可能由一定的心理刺激因素誘發,出現暫時或區域性的情緒問題,自己可以識別但是難以擺脫,必須需要旁人或者心理醫生調節,身邊人也許能發現但是發現了只能部分理解,正常人如果處於相同的環境不會出現類似的問題。這種型別是心理治療的主要選擇,如果配合藥物治療也是輔助手段。
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指有明顯的個性偏差,伴隨一些輕度的心理刺激因素,出現持久的、較大範圍的情緒障礙,這種型別可以叫神經症,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同樣重要。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指有明顯的生物學因素,出現認知、情感和意志行為等心理過程的障礙,精神活動和環境不協調,影響嚴重、廣泛而持久,一般病人自己無法識別和調節,也拒絕治療,嚴重影響社會功能,並且會影響他人。普通人可以很容易地識別這種異常,但是非專業的幫助可能無效甚至是有害的。
3精神病應該注意什麼
1首先,大家要注意精神病有可能是遺傳的原因,可能和家裡的親人也有直接的關係,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注意不要過度刺激病人,要注意安撫他的情緒,還有及時去跟醫生配合。
2再有就是外力的刺激下可能會有神經的一些病變,所以大家要時刻調整自己的心態,減緩外界壓力對於自己的不良影響,如果有神經衰弱的話可以直接去醫院檢查,避免吃藥最好。
3最後就是性格和體質的原因可能導致神經問題,比如性格孤僻,不願意與人交往,在外界刺激下,往往出現神經錯亂和一些語言問題,所以在現代社會,要注重跟人的交流。
精神病患者首先需要進行的就是心理方面的調節,同時在治療疾病的時候一定要多補充身體裡面需要的營養。這樣才能減少疾病造成的傷害,精神患者的精神狀況不正常,因此在疾病治療期間不能去一些具有潛在危險的地方,以免造成身體的傷害。
4精神疾病常見五大認識誤區
1.得了精神病就沒治了?錯
不少人誤以為,“得了精神病就沒救了,治不好了”。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他表示,雖然相對於其他常見的疾病來說,精神疾病的診治更加困難,治療週期似乎更長,但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目前大多數精神疾病都有辦法治療,而且總體的治療效果和結局也是相對不錯,預後較以前大大進步。
2. 精神病就是心理問題,調整心態就好了?錯
“醫生,我最近狀態不太好,您給我做做心理調適吧!”在臨床上,王紹禮遇到不少這樣的患者,他們誤以為,精神疾病只是心理問題,做做心理諮詢、調整調整心態就能康復。他指出,精神疾病種類很多,發病原因不同,臨床表現不同,治療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有些一般的心理問題,透過心理調適能改善,但如果是精神疾病就必須要系統的治療才能有良好的結局,這些疾病包括大家熟悉的抑鬱症,還有精神分裂症等都需要系統的規範化治療,當然心理除錯對疾病緩解能起到積極幫助。
3.想自殺才是得了精神病?錯
以往的認識中,想自殺才是得了精神病,實際上一些小的症狀就可能是患病先兆。郭小兵介紹,功能性精神疾病,靠以目前的檢查裝置很難檢查出有明顯病變,患者對精神疾病的知曉率也很低。例如有的人存在長期睡眠障礙,包括早醒、夜夢增多、入睡困難等,就靠服用安定藥物解決,事實上睡眠障礙可能是功能性精神疾病的一種先兆。患者當成了普通失眠對待,錯過了早期治療時機,引起疾病進一步加重。還有的患者表現為軀體症狀,例如胸悶、心悸、頭暈、腰痠背痛等身體上的各處不適,到綜合醫院的心腦血管、消化內科等科室檢查,所有的檢查結果沒有明顯問題,實際上,這可能是抑鬱症的一種表現,應該到精神疾病專科醫院進行排查。還有的患者即使意識到自己存在精神障礙,出於病恥感不願意就醫,寧願拖著也不接受治療,到了嚴重的階段,已經完全失去自知,不認為自己存在異常,甚至做出一些過激的舉動或言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一些患者,是在110、120的協助下被送進醫院治療的。”
4.有不良情緒就是有精神疾病?錯
“很難過,很焦慮,很煩躁,我是不是有抑鬱症?”很多人認為出現了抑鬱情緒,就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其實不然,孔慶梅表示生活裡,抑鬱是一種很常見的情感成分,是人之常情。人們遇到精神壓力、生活挫折、痛苦的境遇或生老病死等情況,自然會產生情緒變化,尤其是抑鬱情緒。
5.精神疾病患者都是瘋子傻子?錯
我國國民對精神疾病的知曉率低,精神衛生知識普及較匱乏。不少人將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與瘋子、傻子劃等號,北大第六醫院門診部主任孔慶梅表示,“這是非常錯誤的”。實際上,精神疾病的範疇很廣闊,包括常見的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失眠,更年期、產後情緒不佳、少年期的心理問題等都是我們治療幫助的範圍,還有如人際關係問題、環境適應問題、過度節食或貪食苦惱、網路成癮等。”
5如何有效預防精神病
1、從兒童時期就進行培養教育,使孩子養成性格開朗,樂觀向上、忠誠老實、講文明、懂禮貌、通情達理的氣質。不要過於溺愛,要孩子不斷克服膽小任性,自私、好勝的不良個性,以增強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
2、在社會生活中,要正確處理學習、工作、戀愛、婚姻、家庭及鄰居關係,碰到問題正確對待,冷靜地處理,不感情用事,遇到難解決或想不通的矛盾,可找領導、好友或親屬幫助,爭取矛盾妥善地解決,及時的緩解苦悶,儘快消除煩惱,不要遇事苦思冥想、不要整日憂愁叢生。要不悔恨,不嫉妒、想得高、看得遠、以免精神遭受創傷。
3、工作勞動之餘,多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加強政治時事學習,不斷提高政治思想覺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養成“五講四美三熱愛”的社會主義新風尚。適當參加文體活動,戒除菸酒等不良嗜好。不賭博、不聽黃色歌曲,不看黃色小說,遵紀守法、爭取成為對四化建設有貢獻的人。這樣才能心情舒適、胸懷寬廣,增強軀體和精神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