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養生法簡稱“食養”,即利用食治的方法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養生方法。通俗來講就是以吃的方式來對我們的身體進行保養。
俗話說“三分靠治療,七分靠調養”,健康合理的飲食,可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飲食失宜,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對的季節吃對的食物真的很重要。
“食養”不僅要講究膳食平衡,還要遵循“整體觀念、辨證施食、調運脾胃、食藥結合”四大原則,才能夠更好的結合中醫養生之道,調養身心,為健康保駕護航。
整體觀念,五穀為養
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一個整體,我們所食用的材料來源於自然,而我們的身體也受不同氣候、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五穀是最基礎的主食、泛指植物的種子,是植物的精華部分,為人體補充所需養分。
中醫強調陰陽、五行,與人體的五臟六腑相對應的,應用食療整體觀念的原則調養身體,就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地去運用食物。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因此在飲食上應遵循氣候差異進行調養,如南方溼熱較盛,宜經常食用薏仁等利溼的食物;北方較為寒冷,宜經常食用羊肉等溫補的食物。不同體質的人也要從整體觀念出發,遵循不同的調養原則,如陽虛體質的人,宜食用荔枝等溫熱助剛的食物;陰虛體質的人,宜食用枸杞、銀耳等滋陰潤燥的食物。在整體觀念的影響下,科學的養生模式應是:五穀+少量肉+少量青菜+少量湯,平衡膳食營養,及時補充身體養分,遠離身體亞健康。
辨證施食,五果為助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就是要做到辯證論治的思想上對疾病形成全面的認知,食療養生也強調辨證施食,順應身體需求。每個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都是動態變化,受體質、氣候、情緒等因素的影響,而表現為不同的證,而辨證施食,就是要根據不同的證來選用食物。
健康的膳食搭配理念是多元化動態平衡的,五果是指對補充身體微量元素及營養的水果,是五穀的輔助,能夠幫助身體消化、促進吸收。但是在食用水果時,應在飯後一個小時食用為佳,也不宜食用過多,要遵從身體需求和接受能力才能讓水果發揮最大作用。不同體質的人群則按需選擇,如熱盛者,宜食用西瓜、苦瓜等清熱的食物;飲食積滯者,可食用山楂、蘿蔔等消食導積的食物。
調運脾胃,五菜為充
“養生之道,莫先於食”。飲食是維持人體正常運轉的重要方式,一天三次是人體從外部攝取能量必要流程,而人體內脾胃主導著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脾胃的功能正常、則消化正常、氣血調暢、五臟安和,人體就能健康長壽。
食療養生主要透過脾胃的運化功能,調養脾胃,維持身體內部平穩狀態。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主升清,胃主和降。脾胃消磨水谷,賴此以滋生氣血,故為後天之本。而相對於主食五穀,五菜是對五穀的補充,可以幫助消化,疏通腸胃的擁堵,並且蔬菜中含有大量纖維素可以幫助腸胃蠕動。因此在食療中用於調補健運脾胃的食物或藥膳也很多,如糯米、粟米、谷芽、大棗、茯苓、山藥等。
食藥結合,五畜為益
對於國人而言,藥補不如食補的觀念十分深入人心。即使是物質匱乏的年代,在能填飽肚子的同時,國人也十分講究食物與藥物的合理搭配。食藥結合就是運用食物和藥物相結合,經過烹調製作成美味可口的膳食,寓藥於食,寓性於味。做成色、香、味、形皆美的食品,供人們享用,以達到治病、保健和強身的目的。
五畜即為魚、禽、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此類食物不僅能夠給身體帶來能量,多樣化烹調方式,還可以調節人類情緒,調動身體活力,為體虛者補氣,例如陽虛提寒者,宜食羊肉等壯陽溫補的食物,氣虛者宜食用糯米、山藥、牛肉等以補氣。
飲食養生並非無限度地補充營養,而應遵循一定的原則。食物也有偏性,必須根據食物的特點靈活取捨,選用相應食物合理搭配,以符合人體健康的需要,才能夠達到調養身心的效果。
資料來源:
- 中國健康網:《黃帝內經》
- 秦竹、張慶芝、張勝主編的《舌尖上的中醫》節選
——
聯絡侵刪
健康,從學會生活做起
瞭解更多中醫養生知識、專業健康科普
點選關注:深圳市容大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讓健康來的更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