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疾病,每10萬人中可能有3人會不幸罹患。
因患者走路不穩,像企鵝一樣,搖搖擺擺,所以也被叫做企鵝病,醫學上稱為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
企鵝病都有哪些症狀?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企鵝病)全年齡皆可發病,但一般來說,更常見於十幾歲到三四十歲的青壯年人群,也有些人四五十歲才發病。
臨床表現主要有“三不”。
不穩:即走路不穩,這是最有特點的一個症狀,也會在疾病早期出現。
剛開始只是走路搖晃,而後就可能逐漸地出現走路擺動幅度增大,甚至可能會出現踩棉花感,感覺腳踩不著地。
不清:即視物不清和口齒不清。
病人往往出現複視重影,看不真切,還有的病人可能會出現明顯的眼球凸出;說話聲音也可能會像被嗆住了一樣,吐詞不清等。
不順:即吞嚥不順。這可能是疾病中後期的表現。
除了以上三種共性表現,有些人還可能會出現一些特徵性表現,比如癲癇抽搐、認知障礙、記憶力下降、判斷力下降等類似帕金森病的表現;
一些錐體外系表現,比如手抖、運動遲緩、動作僵硬、肢體麻木,腱反射亢進甚至出現一些病理徵;
還可以伴有眼球震顫,也就是眼球的不自主擺動等。
企鵝病是怎麼得的?
目前企鵝病的病因還不明確,根源推測可能與一種特殊型別的基因突變有關,導致細胞核內的一些蛋白異常聚集,使神經細胞逐漸變性、死亡。
並且企鵝病是會遺傳的,往往下一代病情會比其父母症狀更重,發病時間更早。
這是因為突變基因片段重複的次數越多,疾病就會越重;基因片段越延長,發病時間就會越提前,這也就是所謂的遺傳早現現象。
那麼,有沒有辦法阻止這種遺傳呢?
就目前來說,可以透過遺傳諮詢和產前規劃,或者透過輔助生殖技術,也就是試管嬰兒,來切斷突變基因的傳遞。
企鵝病能治好嗎?
遺憾的是,因為暫時還沒有方法可以針對突變的基因進行對因治療,企鵝病還不能完全治癒。
目前往往會採取對症治療、康復訓練和營養支援等方式,儘量減輕症狀,延緩發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 對症治療
常用的藥物,比如維生素B12、輔酶Q10等,對脊髓小腦有很重要的營養作用;
還可以針對疾病本身使用金剛烷胺,對神經變性、肌肉的協調性有一定的幫助;
如果患者出現肌張力增高,肌肉強直,肌肉抽筋等症狀,就使用一些降低肌張力的藥物,如氯硝西泮;
出現手抖、動作遲緩等帕金森症狀就對症服用緩解運動障礙的藥物,比如多巴絲肼等;
出現癲癇可以使用一些抗癲癇藥物;出現認知障礙就選用相應的治療藥物,如美金剛等。
- 康復訓練
一是需要強化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抵抗力;
二是訓練運動協調能力,幫助患者學習和適應新的行走方式,培養新的走路節奏,適應平路、上下樓梯等不同場景,避免摔倒。
- 營養支援
一般建議患者注意增加蛋白質、維生素的攝取,多吃魚類、豆類、根莖比較粗的蔬菜等,多選擇微量元素、複合維生素較多的食物,並注意飲食均衡。
對於有吞嚥障礙的患者進食流食也需要注意,不主張太稀的流食,反而容易造成嗆咳,應選擇相對黏稠的比如糊狀的飲食。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已經有很多罕見病透過基因修飾的方法得到治癒,相信隨著醫學的發展,企鵝病在未來的某一天同樣可以治癒!
點選閱讀原文,瞭解更多相關內容
參考資料:
醫學微視官網-陳彪 主任醫師《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