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鎮隆飄色又稱裝色,其歷史起源有不同的說法,民間相傳飄色在當地流傳近三百年,也有一說認為,粵西地區的飄色多源自太平天國末年,當時政府禁演粵劇,民間藝人改以粵劇造型巡遊的形式,後逐漸發展為“馬色”、“水色”和“飄色”等型別,人像造型也由泥塑演化為真人扮演。信宜鎮隆飄色活動多以鎮隆鎮為中心,輻射附近的水口、東鎮、北界、丁堡等鄉鎮,其影響遍及粵西地區。
鎮隆飄色以“板”為單位,每板包括色櫃、色梗、色心、色腳等部分組成,其中色櫃長2米、寬1米、高0.88米的流動小舞臺;色梗由鋼鐵做成,隱藏在人物的手足之中或動物、刀槍劍戟的某個部位中,不露半點痕跡;色心、色腳也分別稱為“屏”和“飄”,指由人裝扮的人物造型。飄色的扮演者須經過嚴格挑選,多為4-10歲小演員,其長相俊美、體重適中,以便能顯現凌空飄逸之感。鎮隆飄色最多有21飄,即21個人物造型同在一個色板內,其設計製作複雜精巧,人物造型立足點往往只是一個纓槍或劍尾,甚至踏著活生生的公雞、白鴿、鯉魚、金魚等動物,堪稱絕技。
信宜鎮隆飄色一板一個故事,多以神話、歷史故事為題材,傳統板色逾二百多種,如《唐僧取經》、《桃園結義》、《貂禪拜月》、《嫦娥奔月》、《哪吒鬧海》、《大鬧天宮》等。近年來,民間藝人又創作了《普天同慶》、《蟠桃仙景》、《鳳凰展翅》、《歡樂神州》、《龍馬精神》、《大展鴻圖》、《吉星高照》、《魚躍龍門》、《元帥娶親》、《花好月圓》、《好年景》等新色版,極具時代精神和現實意義。飄色巡遊時,數十板色匯成泱泱巨龍,氣勢宏大,蔚為壯觀,遊行所至,萬人空巷。
鎮隆飄色融魔術、雜技、音樂、舞蹈於一體,是粵西地區民間藝術的瑰寶,其透過生動人物造型,展示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戲劇人物,反映了當地群眾的人文情懷和價值取向,對研究粵西地區民風民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飄色(信宜鎮隆飄色)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