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太多美麗的建築,我由衷喜愛哥特式建築。我認為世界上最精美的哥特式建築當屬米蘭大教堂,你認為呢?
米蘭大教堂,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規模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也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教堂之一。
米蘭是義大利的第二大城市,位於阿爾卑斯山南麓奧隆那河畔,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名城。米蘭大教堂坐落於米蘭市中心的大教堂廣場。總面積達1.17萬平方米,可容納4萬人。米蘭大教堂在宗教界的地位極其重要,著名的《米蘭赦令》在此頒佈,使得基督教合法化,成為羅馬帝國國教。達芬奇曾為這座建築畫過無數設計草稿,使得大教堂更加壯麗。拿破崙曾在這裡加冕。米蘭大教堂也是世界上尖塔和雕塑最多的建築,被譽為大理石山。米蘭大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區——天主教米蘭總教區的主教堂。米蘭大教堂不僅僅是一個教堂,一棟建築,它更是米蘭的精神標誌和象徵,也是世界文明史和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
米蘭大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主教堂始建於1386年,由米蘭望族吉安·維斯孔蒂主持奠基興建,他希望這一舉措能感動上帝,賜他一個男性繼承人。1500年完成拱頂,1577年完成了初步的建築,開始供信奉天主教人士參拜。1774年完成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1813年教堂的大部分建築完工。1809年根據拿破崙的命令完成裝飾潤色。1897年最後完工,歷時五個世紀。至1965年教堂正面最後一座銅門被安裝,才算全部竣工。
教堂建成後,內部又陸續增建了不少附屬物,直到19世紀末才最後定型。不久,維修工程也開始進行,1935年進行了大規模維修,二戰後對戰爭期間遭受轟炸的損毀處進行了修建,此後又更換了地板,維修了堂內的12根大型直柱。直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最後完成維修工程。
米蘭大教堂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大教堂整個外觀極盡華美,主教堂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是歐洲最大的大理石建築,有“大理石山”之稱,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之為“大理石的詩”。
米蘭大教堂先後由德國、法國、 義大利等國優秀建築師參與主教堂設計,彙集了多種民族的建築藝術風格。12到15世紀,哥特式建築風格在歐洲盛行,所以奠定了這座建築的哥特式風格基調,在內部裝飾上,由於17、18世紀巴洛克風格在歐洲的興起,因此也融入了巴洛克風格。因此,它的建築風格包含了哥特式、新古典式、巴洛克式,米蘭大教堂雖經多人之手,但始終保持了“裝飾性哥特式”的風格。
米蘭大教堂建築風格獨特,上半部分是哥特式的尖塔,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風格,從上而下滿飾雕塑,極盡繁複精美,是文藝復興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
整個建築呈拉丁十字形,教堂長158米,寬93米。教堂建築格外顯得華麗熱鬧,具有世俗氣氛。尖拱、花窗欞、壁柱,有135個尖塔,每個塔尖上有神的雕像,像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教堂的內外共有6000多個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教堂有一個高達108.5米的尖塔,塔頂上有鍍金的聖母瑪利亞雕像,在陽光下顯得光輝奪目,壯麗而又神奇。
米蘭大教堂在設計及裝飾方面,顯得相當細膩,極富藝術色彩,整座教堂本身就是一個藝術品。
尖塔和雕塑是哥特式建築的主要特點,米蘭大教堂可以說是把這個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外部的塔、牆面、扶壁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劃分,全部區域性和細節頂部為尖頂,整個外形充滿著向天空的升騰感,這些都是哥特式建築的典型外部特徵。教堂頂聳立著135個尖塔,每個尖塔上都有精緻的人物雕刻。教堂內外牆等處均點綴著6000多座聖人、聖女雕像。
整座教堂共有大理石雕像6000多座,3159座位於建築外部,其中2245尊是外側雕刻,各種雕像千姿百態,雕像的主題多為聖經故事等宗教題材。教堂外部有96個怪獸形排水口,每個轉角處的怪獸都各不相同。整個建築外部分佈著雕刻精美的窗花格,全長約1公里。
教堂正面被6個巨大方柱分隔出五扇銅門,完成於1896年至1965年,每座銅門上的方格內雕刻著教堂歷史、聖經與神話故事。左邊第一個銅門表現的是君士坦丁皇帝的法令;第二個銅門講述的是聖·安布羅吉奧的生平;第三個最大的銅門位於正中,描繪的是聖母瑪麗亞的一生;第四個銅門講的是從德國皇帝菲德烈二世滅亡到萊尼亞諾戰役期間米蘭的歷史;第五個銅門表現的是從聖·卡羅·波羅梅奧時代以來大教堂的歷史。正面的方石柱上刻有上百個人物像和幾十幅大型浮雕。
對於旅遊者,教堂的頂層不容錯過,教堂有2部電梯和6座石梯通往屋頂,屋頂縱橫交錯著33座石橋,連線堂頂各個部分。登上堂頂可鳥瞰米蘭城市風光,天氣好時還可以眺望到遠處綿延到馬特峰的阿爾卑斯山脈風光。
教堂頂部建有135座哥特式大理石尖塔,每一塔頂立有塑像,另有410個大理石支架,150個水道,上面均裝飾有浮雕。尖塔之林直立挺拔,給人以超脫塵世、飛騰昇華之感。英國小說家勞倫斯稱大教堂“活像一隻刺蝟”。 108米高的中央塔為其中最高,也是教堂的最高點,由15世紀義大利建築巨匠伯魯諾列斯基建造。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利亞銅像於1774年建成,高4.2米,聖母身裹3900多片金葉片,重700多公斤,整個聖母像在陽光下光輝奪目,是所有米蘭人的共同標記。
教堂內部也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教堂的大廳有著顯著的哥特式風格建築的特點:中廳較長而寬度較窄,長130米,寬59米,兩側支柱的間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導向祭壇的強烈動勢。 中廳高度很高,頂部最高處達45米。大廳聖壇周圍支撐中央塔樓的4根柱子,高40米,直徑達到10米,由大塊花崗岩砌疊而成,外包大理石。12根較小圓柱,高26米,直徑3.5米。這些柱子共同支撐著重達1.4萬噸重的拱形屋頂,柱與柱之間有金屬桿件拉結,形成5道走廊。兩側束柱柱頭弱化消退,垂直線控制室內劃分,尖尖的拱券在拱頂相交,如同自地下生長出來的挺拔枝杆,形成很強的向上升騰的動勢。兩個動勢體現對天國嚮往的暗示和對神的崇敬。
廳內全靠兩邊的側窗採光,窗細而長,上嵌彩色玻璃,光線幽暗而神秘。兩柱之間的24扇彩色玻璃大窗是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高約20米,主要以耶穌故事作為主題,正中的太陽光彩圖案寓意仁愛和正義,這些彩色玻璃造於500多年前,至今仍光彩奪目。當陽光透過彩色玻璃射入教堂時,霎時,讓人明白宗教的美原來可以這樣宣示。教堂東端的三個環形花格窗,寬8.5米,高21米,是義大利花格窗中的精品。在所有柱子的柱頭上都有小龕,內建雕像,手工精美。
頂四周刻有8座石像穹隆,殿內的雕像有800多座。教堂西端是仿羅馬式的大山牆,眾多的垂直線條和扶壁將牆面分成五個部分,扶壁上佈滿神龕雕像。
堂內還藏有許多米蘭名人的陵墓和藝術珍品。教堂大廳供奉著15世紀時米蘭大主教的遺體,頭部是白銀築就,軀體是主教真身。祭壇是哥特式建築的裝飾重點。殿內的大祭壇是佩萊格里尼於1581年設計的,四周設5尺高欄,正中聖體龕外有8根鍍金銅柱,支撐著一個凱旋基督銅像的頂蓋,將他罩於其中。其下由四個小天使抬著。祭臺後共有4座大型風琴造於1542年,1939年擴充,成為一個有180個調音器、1.3萬個音管的大風琴,聲音柔揚悅耳,雄渾有力。傳說屋頂藏有一枚釘死耶穌的釘子,教徒們為紀念耶穌,每年要取 下釘子朝拜三天。當時著名科學家和畫家達·芬奇為取送這枚釘子而發明了升降機。屋頂上還有一小洞,地上固定著一根金屬嵌條,每天中午陽光由小洞射入,正好落在金屬條上,被稱為“太陽鍾”。建於1786年,300多年每天都可準確地標出正午時分。
感謝您的閱覽,如果您喜歡我的作品,麻煩關注、轉發、點贊或評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