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公佈了一條訊息,在剛剛結束的政府間委員會常規會議上,中國海南省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為正式批准進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則訊息一出來,便在海南引起了轟動。
它不僅標誌著一項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將得以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同時也將這一手工技藝的藝術結晶黎錦帶入到了更多人的視線之中。
黎錦是一種產於海南島黎族居住區的民間織錦,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被譽為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
遠在秦漢以前,黎族的祖先就來到了海南島,雖然黎族是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但是聰明的黎族人民早在遠古就開始採用圖畫描述的方式,結合紡織技術來記錄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於是便產生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黎錦。
今天,當黎錦帶著歲月的風塵出現在我們面前,那撲面而來的遠古氣息,傳遞著關於一個民族的記憶。作為黎族文化的主要載體,黎錦上這些多姿多彩的圖案猶如形象具體的文字體現出黎族人的藝術審美、生活風貌、民俗風情的方方面面。
黎錦記錄了黎族的歷史,也堪稱黎族文化的化石。黎錦圖案多達160多種,由直線、平行線和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幾何圖形構成。在色彩上善於運用明暗間色以及多種顏色互相配合,形成色彩對比強烈的藝術效果。
這些圖案當中還有黎族的主要圖騰形象,他們既散發出不朽的藝術魅力,又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可以說,黎錦美化改善了黎族人的生活。
黎錦是中國最古老的棉紡織品,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那一時期的海南島上,雨林密佈,植被繁多。偶然的一天,一種美麗的植物闖入了黎族先民的視野。這種高大的落葉喬木也就是木棉樹。
黎族婦女正是從木棉的果實中提取出一種棉質纖維,製造出最早的黎錦,後來黎錦的原材料進一步擴充套件為灌木類棉花。
他們採用多種野生植物做染料,綠、藍等顏料多用植物葉製成,黃、紫、紅等色彩多用植物的花卉或果實來加工。透過這種最原生態的染色方法,染出了五彩繽紛的絲線。
刺繡是黎錦四大傳統工藝之一,分為單面繡與雙面繡。黎族婦女憑藉天資聰穎與豐富的經驗,把各種花紋圖案默記在心,在沒有任何樣稿的情況下,可以繡出絕不雷同的花紋圖案。
今天各種樣式五彩斑斕的紡織品裝點著我們的生活,大家也許想不到這些紡織品都和黎錦有著歷史的淵源,因為在宋代以前,海南黎族的棉紡織技術遠遠領先於中原地區。後來一位名叫黃道婆的婦女改進並且傳播了紡織技術,這才推動了長江下游棉紡業的發展。其實黃道婆所掌握的紡織工藝,正是她早年間來到海南向黎族婦女們學習得來的。
如今,作為中國棉紡織業的始祖,黃道婆的塑像還被供奉在海南崖州,為後世瞻仰的同時,也昭示著黎錦與中國紡織業一脈相承的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