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日訊 8月1日,寧陽籍作家愚石最新長篇小說《往生》首發式在山東書城舉行。《往生》是愚石“鄉望三題”後,突破鄉村題材,對生命進行深入思考的最新長篇小說力作。現場,愚石為讀者講述創作背後的故事,著名評論家,山東師範大學教授李掖平出席首發式,並從愚石新作的創作手法、藝術特色和影響力等方面進行深度解讀。
留下一部寫父親的書
新作《往生》中,愚石把筆觸轉向宏大的歷史,在平實的敘述中傳達出對人生這一主題的深刻認知,以沉穩而剋制的敘事,描繪了革命戰爭時期一位共產黨員跌宕起伏的一生。作者以獨特的視角,把小說主人公定義為一位“父親”。書中,“父親”不僅是單一的角色,還有著更加深刻的內涵。比如,普通生活中,他是一位孩子的父親,但從深層次講,他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徵。父親的命運跌宕,始終與大時代的風起雲湧相互纏繞,他的一生亦是一段歷史的縮影。
選擇父親為新作書寫物件,愚石表示,因為自己發現父親這一形象在文學史中竟是如此單薄,“我們可以找到許多關於記頌父親的文章,但以父親這一形象單獨成書的文學作品很少見。”所以,他決定一定要寫一部關於父親的書,而且他要寫的不僅是自己的父親,也是大多數人的父親,“我在塑造父親的角色時就想,要讓百分之六七十的讀者看到這部作品的時候,就彷彿看到自己的父親。”
將作品取名為“往生”,則源於愚石的一個想法,他說:“死亡並不可怕,死亡是通向生的一條道路,是生的另一種形式。‘往生’一詞正是生命與歷史糾葛的哲學思辨和理性反悟,是個體生命和歷史大勢的融合與激盪。”
給生命更多可能性
在談到作品想要表達的觀點時,愚石認為,用“寬恕”一詞概括最恰當,“這個‘寬恕’是個體生命對宏大歷史的寬恕。”個體生命在歷史中會遭遇各方力量的擠壓,這些擠壓會讓人感到痛不欲生,人用一生的時間見證了歷史的片段,但是對於漫長的歷史來說,每個個體生命又是如此的渺小,如同微塵。從個人微觀角度來講,即便當下的遭遇再痛徹心扉,相比較於漫長的一生也是一個短暫時間、空間的微縮。愚石解釋,當人們自己寬恕一段歷史的時候,其實歷史就給予了大家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小說中父親與女兒關係線的進展同樣是對“寬恕”這一主題的從另一層面的承載。比如,大姐的性格幾乎是父親的翻版,父女之間形成一種強烈對抗,最終發展成一生都無法調和的矛盾。這裡親情之間小的“寬恕”與歷史的大的“寬恕”也形成一種對照與比較,愚石說:“我們無力改變的時候,走向寬恕的道路可能會讓生活更好,這也是小說想提醒讀者的,一個看似微小實則重大的課題。”透過書寫,愚石正是用這樣宏大與微觀相融合的視角來書寫小說,以父親為切入點描繪時代變革,同樣透過時代起伏凸顯出父親的平凡與偉大。
現場,李掖平亦表示,文字表達既可以宏大,又可以細微。宏大是指,用幾個字就可以概括一個時代的特點;細微則是,任何短暫的一瞬都有可能是百轉千回的。“愚石巧妙地用這種一言九鼎的宏觀概述和大刀闊斧的點選式推進,有機地勾連起無數鮮活生動的微小空間,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從三個緯度塑造父親
愚石,本名石玉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獲冰心散文獎、山東省精品工程獎等獎項,目前已出版個人作品集12部,其中長篇小說《天蟲》《人子,人》《鄉志》組成的“鄉望三題”得到眾多評論家高度認可,長篇小說《往生》則是其又一力作。
在書中,作者從三個緯度出發,塑造父親的三種身份共同組成他的形象與性格,一是家庭中的形象,他既是丈夫,也是父親,需要面對自己的妻兒;二是基層幹部形象,一心為百姓謀幸福,在處理繁雜事務中體現出沉著與英敏;三是革命戰士的形象,年輕時血氣方剛,奮勇殺敵。在每一個形象中,或是一段歷史,或是一個人物,它們共同成就父親,並最終塑造了父親的一生。正如有評論所說:“《往生》是一部正能量的作品,刻畫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在歷史演進中人性之美、生命大愛,在豐富複雜的審美意蘊中,傳達出作家對歷史的深刻理解,對生命感嘆和熱烈歌唱。”
此外,作為紮根泰安市寧陽縣基層創作的一線作家,近年來,在愚石及其作品的不斷影響下,寧陽縣透過成立文學藝術創作研究室、文學創作基地、讀書人協會,舉辦名著週末、文廟百姓講堂、全民讀書月等系列活動,構建了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為文學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在全縣範圍內營造了良好的文藝創作氛圍。
閃電新聞記者 王迅 通訊員 張文玉 泰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