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漁夫《方言其實蠻形象》發表後,引來頭條網友熱議,評論400餘條。
方言之“古雅”,漁夫從一個看上去“俗”的詞說起——
“打鼓泅”!
湖北方言“打鼓泅”,即普通話“游泳”。湖南說法相似,為“打刨泅”。
乍一看,“打鼓泅”這話有點“土”。其實這是普通話視野下的偏見。漁夫帶您仔細品下,“打鼓泅”不僅古雅,而且還形象,準確。
第一,古雅。泅是文言文用字,本義指游水。“打鼓泅”之“泅”承襲了上古漢語。
第二,準確。“泅”,《說文解字》解釋為:“浮行水上也”,強調“浮”。而“泳”,《說文解字》——“泳,潛行水中也。”,強調“潛”。游泳運動主要是浮在水上玩,方言“打鼓泅”感覺更準確些。
第三,形象。游泳,手腳並用,為全身性的均衡運動。蛙泳也好,仰泳也好,都要以手臂擊水,“咚咚”作響,有點像“打鼓”吧,形象生動!
“泅”強調“浮”。不會游泳的人,會沉到水裡溺亡。
那潛水方言怎麼講呢?湖北話為“沕水”“吸沕子”。湖南話為“殺沕子”。湖北宣恩、沙洋等地,也說為“栽沕子”“扎沕子”。
此上說法,也是既形象又文氣。“殺”“栽”“扎”是潛水的動作。“吸”是潛水之前的準備,先要猛吸一口氣,然後才下潛。
沕,音mi覓,眯字四聲。
沕,《廣韻》解釋為“潛藏也”。漢代賈誼:“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
所以,方言“沕子”,也是承襲了古字古音。
湖北方言語彙中,承古、文雅的例子還有很多——
姊——姐。
“姊妹”“姊妹夥的”“兄弟姊妹”“十姊妹”,這些湖北話中的“姊”即“姐”“姐姐”。“姊”很古老,最早見於上古周代金文。另,《詩經》:“問我諸姑,遂及伯姊”。
耳——理睬。
“他不耳我。”“你不要耳他。”湖北方言,把“耳”作動詞用——聽,轉意為“理睬”。古漢語中,名詞作動詞常見。《漢書·外戚傳》:“又耳曩者所夢日符”,“耳”為聽說、耳聞,動詞。
奢——裂開,張開。音she。“這裡奢開了(縫)。”奢本義指沒有節制地揮霍,由此引申為過分、過度、張大、誇張等義。奢開,方言指裂開,也指裂開嘴訕笑。
奓——張開,裂開。
奓,音zha渣。古同“奢”。武漢有個奓山街。湖北不僅有奓山,還有奓河、奓湖,均在武漢蔡甸區(原漢陽縣)。湖北、四川等地方言,“張開”說“奓開”。頭髮奓著。這個袋子咋奓了個口子?“奓耳朵”“奓腦袋”。
奓,強調張開。小孩子尿尿,家長往往會提醒“把腿奓開一點”。
再強調一次,奓,讀音“渣”,千萬不可讀“爹”。
嗟——喂。提示,呼喚。湖北方言常用嘆詞,完整承襲了“嗟來之食”古義古音。嗟,音jie一聲。《禮記·檀弓下》:“嗟!來食。”
坤——穩,慢,沉得住氣。
悔——松,反轉。扭緊的繩子鬆開,湖北話說“悔開”。
還有晝、朝、日——
晝——白天。這個“晝”字就雅。夜與晝,“晝”是古漢語,指從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時間。
上午,下午,湖北多地說為“上晝”“下晝”。讀音上有音變。鄂東方言,上午為“晏晝”。晏,有遲、晚之意,湖北方言晏字讀音為“暗”。上午比早晨晚些、遲些,所以叫“晏晝”。
“下晝”讀為“哈晝”。湖北話,很多情況下,“下”讀為“哈”。一下下——一哈哈。來一下——來一哈。等一下——等一哈。
清早——早晨。
中時——中午。
今朝、今日——今天;明朝、明日——明天。湖北話“朝”“日”,更書面化,更雅。當然,各地方言有音變現象。如,“今朝”讀為“真朝”,“明朝”說為“門朝”。或“昨兒”“今兒”“明兒”。撮日(昨天),切日(前天)。
日(頭)——太陽。“日頭”是古老的說法。后羿射日,古老神話。
其他詞彙——
苦楚——痛苦,苦難。“苦楚”,湖北方言常用,意思是痛苦、苦難,多指生活上的感受。“說不得的苦楚”——說不盡的痛苦。這個詞最早出處是1500多年前的《北齊書·崔昂傳》:“尚嚴猛,好行鞭撻,雖苦楚萬端,對之自若。”
靛水——墨水。
靛,音dian電。近些年流行中性筆,人們用鋼筆、墨水少了。而幾十年前,鋼筆、墨水幾乎是人人必備文具。湖北方言說“靛水”,既準確,又簡潔。鋼筆用的墨水不同於毛筆,一般是純藍色的(現在也有純黑鋼筆墨水)。藍色水,稱“墨”,不太準確,現在的英雄版產品註明為“純藍墨水”。而湖北人把這種“純藍墨水”稱為“靛水”,準確、簡潔啊!靛(電),是“深藍色”之義,靛藍,靛青。
茶匙——小湯勺。
匙,音chi遲,本義為古時盛食物的器具。茶匙,一般是金屬製,比瓢羹小,以前主要用來吃茶。古書《金瓶梅》中,多處有“茶匙”一詞。
德義——朋友。老德義,親密無間的朋友,為湖北江漢平原一帶方言。一個“義”字,文氣。有品德、講義氣才值得交往。不能交狐朋狗友。
老契——老朋友。
契,音qi氣。湖北隨州等地方言,稱好朋友為“老契”。這也是源承古語。契,有相合、相投之義。書面用詞。契友,情意相投的朋友。還有默契,契友,契舊,契好,契弟,契己,契厚,契若金蘭等詞。
求祈——請求。一個“祈”字,文氣。
殃疲——疲倦,沒精神。湖北多地有這個方言。生病之人,病殃殃!
堂客——老婆。妻子稱呼。哪個俗氣,哪個文雅,不用解釋吧。
奈不何——受不了,不會。“我奈不何,要歇下。”“我奈不何喝酒,你就不要勸了。”
不來哉——不聯絡,不來往。“我不跟你來哉!”
將就——勉強。“你將就下吧!”
企倒——站住。企:會意。從人,從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個人,下面是“止”(腳),表示這個人在踮起後腳跟,有企立、企足的意思。
碩——大。
純藍墨水,湖北方言叫靛水
鄂南話,古語多。
湖北鄂南(咸寧地區、大冶、陽新等)方言,屬於“贛語”方言區,承襲的古漢語、古楚語詞彙更多。
鹹安等農村方言,把姑媽(姑姑),稱為“姑娘”。把姑媽稱“姑娘”,是繼承了古代原義,是“原汁原味”。姑娘這個稱呼,始於元代,本是指姑媽。至明清時期,演變為泛稱年輕未婚的女子。
你把“姑娘”兩個字拆開想一想,“姑”的本義是什麼?“娘”的本義是什麼?均為上輩啊。恰恰是現在普通話認可的“姑娘”用法,輩分亂了。
一個外地嫁到咸寧通山縣的女同志感慨:通山話古漢語保留挺好的。
耕田為“畲田”,老人叫“老者”,同年出生的叫“老庚”,玩耍說為“戲”,湯碗叫“缽”,睡覺叫“寐”。說第三人稱的他、她為“其”。出去玩,叫“去戲”。“氣死我了”為“氣煞我咯”。但現在孩子們多說普通話了。
通山話表達稱謂,一般“阿”字開頭。如阿爹、阿婆、阿爸、阿媽、阿哥、阿弟、阿姐、阿妹、阿舅等。
其實阿字稱謂也是襲古。大家熟悉的《木蘭詩》(木蘭辭),出自於南北朝時期,詩中有: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這詩中,阿爺——父親;阿姊——姐姐。
湖北方言部分字的發音,比普通話更接近古音,如“吃”,湖北話讀“qi七”。
吃,古代專指口吃,讀ji急。吃飯的吃,古代用字為“吃”,後來漢字簡化,廢除使用,歸於“吃”。
日本國至今仍保留了漢字“吃”。在現今日本街頭,四處可見“吃茶店”招牌。
我國南方方言更接近古漢語,越往南走,這一特徵越明顯。
廣東等地說的粵語,有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言、楚國的楚語等說法。
漢代至唐宋,中原漢人源源不斷地遷徙嶺南,促進了粵語的發展和定型。此後,粵語的變化較小。
而北方地區,不斷受到北邊少數民族入侵,戰爭頻繁,語言也發生很大變化,融入了較多“胡語”。
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認為粵語是唐代國語。
粵語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普遍存在的入聲。
分佈於南方多省及東南亞多國的客家語,也被專家認為是中原古漢語的“活化石”,保留中原地區許多古漢語詞語與常用詞一些詞語的發音特徵。
普通話,喝茶、抽菸,贛語說“吃茶吃煙”,客家語說“食茶食煙”。普通話說“是”,客家語說“系”。普通話說“活魚”“鮮魚”,客家語說“生魚”。
現在,隨著普通話推廣,廣播電視普及,南方方言正呈“加速度”消失趨勢。湖廣漁夫認為,方言代表著地域文化歷史,也是研究古漢語的寶貴資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方言應該受到保護。保護方言刻不容緩!
鉤沉鄉愁民俗,聚焦城鄉共榮
點“關注”,看湖廣漁夫趣說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