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卡達世預賽亞洲區十二強賽前兩輪戰罷,中國男足慘遭連敗,甚至連一腳射正球門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成績令外界一片譁然。足協為了本屆世預賽不僅花費了鉅額資金歸化外籍球員,而且不惜犧牲中超聯賽保證國家隊訓練的完整性。在這樣的力度下,國足成績卻依然毫無起色。
中國足球如何發展的問題再次成為球迷們關注的話題。
近日,武磊的一則微博登上了熱搜。他在打完12強賽的前兩場比賽準備返回西班牙人俱樂部,在機場候機時,身邊多位日本球員也在候機室等待登機。武磊不禁感嘆中日足球之間的差距。
作為“全村的希望”,武磊放棄國內高薪堅持在海外打拼堪稱楷模。 球迷常常感嘆,中國隊如果多出幾個武磊,成績何至於如此糟糕?
曾幾何時,我們的國青也擊敗過日本隊,2014年亞青賽,韋世豪橫空出世,在對陣日本隊的比賽中梅開二度,光芒蓋過了現今在英超豪門利物浦效力的南野拓實。當時韋世豪在葡超博阿維斯塔效力,而南野拓實還沒有留洋。
但之後的發展軌跡大家都知道了,韋世豪在“金元足球”的召喚下回到國內就此沉寂,而南野拓實卻選擇了留洋,他從奧地利聯賽起步,經過四年的打拼,最終登陸五大聯賽豪門球隊。
韋世豪的案例就是中國足球留洋球員的縮影,目前國足陣中的徐新、王上源、張玉寧等球員,都曾在歐洲聯賽有過出色的表現,但都沒有打出來,只能悻悻而歸,來到中超賽場,他們逐漸被同化,再無殺回海外的志向,令人遺憾。
究其原因,無外乎一個“錢”字,在國內賺錢太容易了。一名中超頂級俱樂部球員,每年的正式比賽場次都不到40場,而在歐洲聯賽效力的球員,年比賽場次都在50-60場,差距何等之大。雖然中國球員付出的勞動不多,但工資卻非常高,根據中國足協公佈的資料,2019年中超球員平均年薪為1,389萬元,J聯賽和K聯賽分別為241萬和119萬。中國球員的薪資水平達到甚至超過了五大聯賽的主力球員。但我們的球員有這樣的競技水平嗎?發展最好的武磊在西班牙人的年薪也只有100萬歐元(疫情前)。
球員的運動生涯也就那麼十幾年,他們在有限的時間裡,為了獲得更好的收入選擇在中超踢球,其實也並沒有錯。
日本球員為什麼那麼熱衷於留洋?並不是他們有多愛國,原因同樣出自經濟層面。
J聯盟規定,進入J聯賽第一年的年輕球員,只能簽下上限為480萬日元(約28萬人民幣)的C類合同。雖然極特殊人才可以拿到特許的A類合同,但工資上限也只有700萬日元(約41萬人民幣)。也就是說,剛剛進入J聯賽的年輕球員的薪資並不比其他行業多多少。
不僅年輕球員的薪資不高,在J聯賽打拼多年的知名球員的工資也同樣有限制,例如日本國腳前鋒古橋亨梧,留洋前年薪為5,000萬日元(約290萬人民幣)。
但留洋歐洲就不一樣了。比如比利時,這個最受日本年輕球員歡迎的留洋第一站,非歐盟外援最低保障薪水,分別為1000萬和2500萬日元,比起日本國內高出一大截。如果在這樣的歐洲二級聯賽打出名堂,被五大聯賽俱樂部看中,薪水很可能成倍增長,比如南野拓實在利物浦拿到7.5萬英鎊的週薪(年薪約3500萬人民幣),在實現夢想的同時還能賺大錢,何樂而不為?
中國足協已經意識到高薪問題的嚴重性,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限薪”、“限投”、“中性名”等行政指令接踵而至。給金元足球的虛火澆了一盆冷水。
很多人認為降低球員待遇、限制俱樂部投資,不利於鼓勵青少年選擇足球,其實,我們不如換個角度想想,大多數國家,球員待遇都不如中國,他們怎麼就擁有了發達的青訓事業呢? 一味拔高頭部薪資水平,加劇馬太效應無法給予球員安全感,關鍵是加強長尾群體的生活保障。
實際上,即便嚴格貫徹足協規定的500萬元的工資帽,這樣的薪水也已經比我們的鄰居K聯賽、J聯賽的工資高出了不少。如果球員想要得到更好的待遇,就要足夠努力,爭取留洋歐洲。只有將球員自身的內驅力調動起來,才能促使他們進步,進而提升國家隊水平。
管理者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透過市場手段讓球員賺得更多,而不是簡單地採取行政化手段實行一刀切政策,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足球走上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