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任老師,並且是終生的老師。在孩子未進入社會前的大半時間都是在家裡度過的。然而由於各個父母的文化修養,生活觀點以及人格特徵等有所不同。從而也導致了孩子的身心發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如果家庭環境輕鬆、溫馨。父母感情良好,對孩子也能做到寬嚴適度,理解民主。那孩子也會形成穩定的情緒,良好的自我意識,不會成為問題少年。
而有的家庭環境壓抑、緊張。父母之間爭吵不斷,對孩子拒絕、否認、嚴厲、懲罰。那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會形成抑鬱、退縮等不良心理,自我意識水平較低,多數會成為問題少年。
如果家庭給孩子提供的是錯誤的經驗,那可能會影響孩子自我同一性的發展,妨礙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
華華是一個害羞的男孩,習慣獨來獨往,不多說話的少年。他因為偷盜被抓住了。華華13歲就扒火車從家裡偷跑出來了,因為未成年一直找不到工作,只能四處流浪。已經在外面流浪了將近3年了,即使飢寒交迫他也未曾想到過要回家。
華華說家裡很窮,父親脾氣又不好,母親每天都會被父親責罵,有時候還被父親打,一次母親被父親打的無法忍受了,就跑去投河了,幸虧被人發現及時救上來了。
父親對孩子們也是一樣的,家中有三個孩子,除了華華還一個哥哥、一個姐姐。他們每天在去上學之前都要把水缸裡的水挑滿,把豬喂好,把廚房間的柴草準備好。然後才可以上學,每天上學都要卡點,一分鐘都不準提前走。
放學回到家,放下書包就要趕快到田裡幫助父母種田,拔草、施肥,打藥。吃過晚飯還要繼續到河裡挑水澆菜。天天都要忙到夜裡10點多,才能休息。但父親又不準學習,說浪費電。搞得他們總是沒有時間學習。
做得沒有什麼差錯還好,萬一被父親挑出一點錯處,那輕的捱罵,重的就拳打腳踢,耳朵常常是血跡斑斑,有一次哥哥的鼻樑竟然被憤怒的父親打斷了。
當他們被父親打時,媽媽根本不敢保護他們,其實保護也不起作用,只是多一人捱罵、捱打而已。
他們哥哥、姐姐也都早早的輟學,逃離了家庭。看著華華那瘦骨嶙峋的身體,手上佈滿了傷疤,那是他幹家務時候割到的,還有就是被父親打的。聽著他那冷漠的語氣好像說的這些事情都發生在別人身上,是在講別人的故事。
“我會坐牢嗎,會坐幾年?如果能坐到18歲就好了,那樣我出去就可以找到工作了。”華華輕輕的說。讓聽者無不為之動容。
家本來是一個溫暖、幸福的讓人渴望的港灣。而由於有的父母自身的性格缺陷,把家變成了冰冷的沒有溫度,令孩子感到害怕的冰洞。
父母過分嚴厲、懲罰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使孩子自我意識水平較低,甚至成負相關。父母這種行為對未成年人的認知能力、情緒、性格等都有巨大的影響。因為孩子這些方面尚未發育成熟和完善。孩子不知道怎樣來有效的抵擋來自擁有絕對權力的父母所給予他們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