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一次課堂上拿出一隻蘋果,讓學生們聞空氣中有什麼味道,此時一位學生舉起手錶示“空氣中是來自於蘋果的香味”。蘇格拉底問其他學生什麼味道,並拿著這隻蘋果在教室裡走動,除了一位學生外,其餘人都回答是蘋果的香味。
蘇格拉底問這位學生是否聞到了香味,他堅定地回答“我確實沒聞到”。此時蘇格拉底公佈,確實沒有味道,因為這是一隻假蘋果。大部分學生人云亦云,沒有認真判斷,或者迫於大眾的引導有壓力,盲目從眾,這位堅持己見的學生就是後來的哲學家柏拉圖。
每個家長希望孩子乖巧懂事,這樣外人誇讚,家長省心,而往往父母眼中的懂事、聽話,並非是孩子本來意圖想表現的。只不過想讓父母高興,沉浸於外界的誇讚,這樣終究會成為一個沒有獨立性,缺乏主見的人,很難有成就,甚至因為迎合他人,盲目從眾被人利用。
01、勇敢比從眾更重要
《殺死一隻知更鳥》對教育、如何做人方面,堪稱經典書籍。它描寫了在美國一個叫梅克姆的小鎮發生的故事。一位年輕的黑人湯姆·魯濱遜,被兩位白人誣陷強姦白人少女而上了法庭。一位正義的白人律師阿迪克斯自願擔當了他的辯護律師,這位律師經過努力掌握了湯姆被冤枉的證據。
整個庭審過程,律師的女兒斯庫特和她的哥哥傑姆都在旁觀,由於白人對種族的歧視,人們認為湯姆就是強姦犯,儘管很多人明知道他是冤枉的,但是他們因身份而偏見。雖然律師很正義,也有堅定的信念,最終陪審團協商幾個小時後,黑人湯姆還是被判有罪。後來湯姆氣憤之下想越獄,死於亂槍之下。
庫斯特非常不解,黑人湯姆是被冤枉的,連自己這麼小的年紀都能看出來,難道成年人都不明白嗎?庫斯特對法律的公正失去了信心。這本書中還寫到,庫斯特的哥哥傑姆為了保護她,殺死了那個誣陷黑人的白人。律師父親本想把兒子送上法庭,但是負責辦案的警察卻說:被害人是被絆,自己倒在了刀子上,失血過多致死,傑姆無罪。
因為傑姆勇敢地自衛,這位警察並沒有以從眾的心理判這件案子。經過兩件事的對比,隨著年齡增長庫斯特漸漸明白,湯姆之所以被冤枉致死,是因為人有的時候對很多事情無能為力,迫於壓力必然會從眾,哥哥的事讓她明白勇敢往往比從眾更重要。
02、成長學會勇敢,而不是從眾
書中阿迪克斯曾對兒子說:你做一件事還沒開始就知道註定失敗,但還要義無反顧地去做,無論怎樣都堅持,這就是勇敢。
生活中,隨波逐流的人多,敢於堅持己見的人少。很多時候家長的盲目從眾影響到孩子,比成績,比誰家孩子懂事,盲目跟風讓孩子上輔導班。用他人的言行為衡量標準,要求獨特的孩子,使他失去自主性。
讓孩子學會取捨學會勇敢,面對成長道路上眾多選擇,明確自己需要什麼合適什麼,為不盲從他人果斷取捨。只有懂得什麼是自己最該珍惜的,才能成為出色的人。
不論在學習生活中,還是將來進入社會,任何時候都有面對失敗的可能,有時會因為失利遭受大眾的嘲笑和摒棄。如果父母也因為從眾心理而指責孩子,只能打擊他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要用語言和行動積極鼓勵他,告訴孩子失敗是正常的,引導總結經驗,為成功做準備,這個過程孩子學會勇敢面對,懂得了摔倒後怎樣再站起來。
有想法卻沒有勇氣與眾不同,因為他人的質疑和反對,輕易動搖。遇到問題,鼓勵孩子講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合理的就要支援他,這樣讓孩子有自信,能夠堅持己見。到了任何時候,都能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更容易守住原則。
不論成人還是孩子都會有從眾心理,為了與周圍人保持一致,或為了得到認可,或者迫於某種壓力,不由自主地讓自己的言行隨同大多數人,儘管有時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從眾具有積極和消極雙面性,積極性地從眾有利於成長,如果是消極性的從眾,那隻能讓孩子學會隨波逐流,阻礙進步,懶於思考。
碎碎念:
成長中教給孩子學會勇敢,不被眾人左右,敢於另闢蹊徑。堅持己見,無愧內心,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與眾不同的人。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