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時期 在古代世界的廢墟上,一種嶄新的、有著旺盛生命力的文明正在緩緩誕生,建築藝術重歸藝術的歷史舞臺。
然而,當時社會對繪畫作品需求的不足,致使畫家仍然落後於時代。
《羅馬隨想》喬凡尼·保羅·帕尼尼,1734年,布面油畫,現存於英國梅德斯通博物館
《羅馬隨想》
藝術家將羅馬時代具有代表性的古羅馬建築疊放在一起,凸顯出羅馬昔日的輝煌與昌盛。
左側高聳的圖拉真圓柱在圓形的古羅馬競技場映襯下分外醒目,右側是康斯坦丁拱門以及徒留三根立柱殘跡的科林斯式立柱,金色的餘暉中,幾個凝立的羅馬雕像與遊賞休憩的現代人點綴其間,營造出停滯的時空轉換之感。
現存的羅馬式建築以修道院和教堂居多,如古堡般線條簡潔明快,外觀樸素厚重,給人以雄渾肅穆之感。
《奈奧夫婦》約1世紀,壁畫,現存於義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奈奧夫婦》 這是義大利龐貝城內一座尚未完工的房子牆壁上的一幅繪畫,後人也稱之為《麵包師夫婦》。
畫面中美麗大方的女子左手將寫字用的蠟版持在胸前,右手捏著鐵筆貼住下顎,眼睛炯炯有神,眼神卻有些遊離於畫面之外;男子右手持著草紙書卷頂住下顎若有所思,略顯靦腆。
儘管兩個人靠得很近,但顯然有些貌合神離,手持的物件暗示著他們對知識的熱愛。後經證實,當時龐貝城中的平民多數識字。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藝術家就如同一個精力充沛的小夥子,他將自己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看見的或自認為看到的事物統統付之筆端。
正如我們的感同身受,這類繪畫作品可能會受到人們的青睞,也可能受到人們的冷落。
但畫家以自由的心靈支配自己的畫筆作畫,即便人們不喜歡而自認倒黴,也絕不會因此而影響睡眠,更不會引發生計的憂慮。
自由的畫家從不牽絆於什麼藝術大師的名聲,只追隨於自己崇尚藝術的心作畫就足夠了。
《狄奧尼索斯秘儀》公元前60年,壁畫,現存於義大利羅馬龐貝城
《狄奧尼索斯秘儀》這是一系列充滿著禁 忌之景的壁畫的一部分。
畫面中描繪的是古羅馬人在酒神節祭祀狄奧尼索斯的秘密宗教團體的儀式,整個儀式完全模擬酒神由死至生的全過程。
該儀式起源於古埃及的阿比多斯受難劇,人們在酒神節所表現出的充滿原始野性與慾望的狂歡是對神學禁慾觀念的挑戰,後被羅馬元老院於公元前186年下令廢止。
這些壁畫有著明顯的希臘藝術的影子,人物的線條和濃淡色彩充分勾勒出圖中女子體態的豐盈與優美,宗教的壓制讓這些絕世之作只能藏跡於晦暗的地下室,直到現代才得以從火山的灰燼中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