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全文共1793字,閱讀時間約2分鐘
看到一則影片,一個滿身是泥的小傢伙躺在泥潭裡,而媽媽拿著手機記錄著孩子此刻的樣子。很多人看到這影片紛紛指責媽媽,認為對孩子在你泥巴打滾的行為不加以制止,還高興著記錄下發在社交平臺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看到這些“義正言辭”的聲音我才知道原來在很多人看來,允許孩子玩泥巴的行為是不對。但是我特別想問那些試圖阻止孩子玩泥巴的大人,你們小時候難道沒有玩過泥巴嗎?
我的童年在玩泥巴
“我是玩泥巴長大的”,這句話是很多60、70、80後的心聲。在那些玩具沒有盛行的年代裡,玩泥巴就是很多人的童年趣事之一,包括我自己也是在玩泥巴中成長起來的。兒時每天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與小夥伴一起拿著一瓢水和泥,然後捏成各種能夠想象到的形狀。
一堆泥巴,足以讓一幫孩子玩一個下午。那種快樂雖然現在不能肆意體會,但一直儲存在記憶中。
李躍兒巴學園的教學理念是我特別欣賞的,他們認為:兒童是環境的產物,兒童的生長環境就是兒童的精神子宮,環境擔負著孕育兒童精神的任務。
因此,為尊重兒童的心理發展,每一所巴學園都會有一片很原始的場地,不會怎麼修繕改建,以便提供給孩子最自然的玩泥巴場所。
泥巴是大地的元素,是大自然的產物,孕育了人類文明。而以玩為天性的孩子,玩泥巴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這是一種天然的探索能力,如果沒有家長的阻止,孩子會很好的發展這種本能。沒有玩過泥巴的孩子怎麼能是快樂的?沒有玩過泥巴怎麼算過了童年呢?
玩泥巴的孩子更聰明
作為媽媽,我很清楚家長阻止孩子玩泥巴的意圖是:泥土很髒、不衛生、衣服上的泥土很難洗等。但是上文影片中媽媽有句話說的特別對:“此刻的歡樂是複製不了的,等完事後,回家換洗一下就好了”。
對於家長來說,不阻止多得是一份清洗的工作,但對於孩子們來說,不讓他們玩泥巴,除了快樂還會失去很多好處。
好處一:玩泥巴完善孩子的免疫系統
泥巴中含有一些細菌與微生物,在爸媽看來是不乾淨的,其實並非如此。荷蘭的一項研究表明,接觸自然泥土後的兒童免疫力更高,腸道中的菌群更加健康。其實,只要在玩泥巴後,注意孩子衛生清潔,這些泥巴、沙土中所含的微生物是威脅不到孩子健康的。
育兒小貼士:既然允許讓孩子玩泥巴,就不要在旁邊一直喊著“注意別弄髒衣服”這種話。玩就讓孩子痛痛快快,不然總是出聲打擾,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好處二: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哥哥小時候幾乎每天都會去小區的沙土邊玩好幾個小時的泥土。每次他會用小鏟子將土挖出一小堆,然後再倒水和泥巴。有趣的是,如果水多導致泥巴變得很稀,他會想辦法填土。每次看到這一幕,我都認為,哥哥是天生和麵的一把好手。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而泥巴是不費成本,又能讓孩子提高動手能力的最好的方式之一。雖然可以帶著孩子去一些陶泥館玩更專業的東西,但別忘了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好處三:鍛鍊思維與創造能力
隨著智慧機器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機器代替了人工服務,但是各位爸媽有沒有想過,機器最難代替的是什麼?其實是孩子們的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玩泥巴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也是他們思考與創作的行為表現。
年幼時,孩子主要透過手指來探索世界,泥土的可塑性非常強,是孩子願意玩的主要原因之一。當他們把泥巴從幾個單調的形狀,逐漸變成城堡、地道或者更復雜的東西時,創造力與思維能力也在同步發展。
好處四:保持心情愉悅
姚晨之前發過一條微博,講述她跟著孩子們一起走進大自然的感受,言語間雖然有一些疲累,但更多的是新奇、快樂。從她的照片中也能看出,雖然滿身泥土,但是玩的特別歡樂。成年人都可以如此快樂,更何況是小朋友。
心理研究發現,嬰幼兒心情愉悅可以促進智力發育。孩子接觸泥土的時候,可以增加大腦血清素,這種激素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快樂。因此,多讓孩子接觸泥土,有你想象不到的快樂。
我曾經看過一句話:怕髒的父母養不出聰明的孩子。怕髒就意味著爸媽對孩子看管比較嚴格,但凡接觸到一些泥土、沙子就會被嚴厲制止。這樣會剝奪孩子的快樂,他們的探索欲、興趣也會在一遍一遍的阻止當中消失殆盡。總是不讓孩子動,也不利於他們肢體與大腦的發育。
凌晨媽媽來叨叨:
其實生活中很多爸媽與影片中那位媽媽一樣,願意讓孩子們去玩泥巴,即便滿身泥土,頂多帶著哭笑不得的語氣訓斥幾句,然後沖洗乾淨,還是自家孩子。那一刻的不阻止保留了孩子們的歡樂,也許未來他們會忘記這段趣事兒,但那種觸感、快樂永遠不會忘。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連結一:“學霸”和“學渣”的區別:家長兩方面抓,從小學就開始了
相關連結二:孩子如何瞭解這個世界?我用繪本跟孩子聊“時事”
相關連結三:帶娃拆盲盒,沒想到孩子崩潰大哭,如何讓娃接受盲盒隨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