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讀經典,陪你說晚安,我是萊山融媒主播劉衝,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是畢淑敏的作品《幸福,其實觸手可及》。
幸福,其實觸手可及
作者:畢淑敏
若干年前,看過報道,西方某都市的報紙,面向社會徵集“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這個題目的答案。來稿很踴躍,各界人士紛紛應答。報社組織了權威的評審團,在紛紜的答案中進行遴選和投票,最後得出了三個答案。因為眾口難調,意見無法統一,還保留了一個備選答案。
按照投票者的多寡和權威們的表決,報社釋出了“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最終答案,記得大致順序是這樣的:
一、給孩子剛剛洗完澡,懷抱嬰兒面帶微笑的母親。
二、給病人做完了一例成功手術,目送病人出院的醫生。
三、在海灘上築起了一座沙堡的頑童,望著自己的勞動成果。
備選的答案是:寫完了小說最後一個字的作家。
訊息入眼,我的第一個反應彷彿被人往喉嚨裡倒進了辣椒油,嗆而且痛,驚慌不安。當我靜下心來,細細梳理思緒,才明白自己當時的反應,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悲哀。原來我是一個幸福盲啊!
為什麼呢?說來慚愧,答案中的四種情況,在某種程度上,我都一定程度地擁有了。
我是一個母親,給嬰兒洗澡的事幾乎是早年間每日的必修。忙活完一天的活計兒,暮色中把孩子抱進水盆,給他渾身上下打滿香皂揉出遍體泡沫。那時候還沒有不傷眼睛的寶寶浴液,這個步驟要十分小心。擦乾孩子身上的水珠後,還要撲滿爽身粉……
我曾是一名醫生,手起刀落,給很多病人做過手術,目送著治癒了的病人走出醫院的大門的情形,也經歷過無數次了。
兒時調皮,雖然沒在海灘上築過繁複的沙堡,但在附近建築工地的沙堆上挖個洞穴藏個“寶貝”之類的把戲,肯定是耍過的。
另外,在看到上述訊息的時候,我已發表過幾篇作品,算個業餘作者了,因此那個在備選答案中佔據一席之地的——“作家完成最後一字”之瞬間,也有幸體驗過了。
四幸集於一身,這該是何等的愜意,何等的榮光!公眾認為幸福的狀態在我這樣一個凡夫俗子身上融會貫通,可惜的是,我冥頑不化,居然未曾感到幸福,只覺得十分暗淡索然。那一瞬間,我真是莫名其妙而又痛徹心扉!我發覺自己出了問題,不是小問題,是大問題。事關原則,事關生命的質量。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是那家報紙還是我?問題如果不解決,我所有的努力和奮鬥,都是沙上建塔,我將終其一生,品嚐不到幸福的瓊漿,我會身在福中不知福。從最樂觀的角度來說,即使所作所為對別人有些許幫助,但我本人依然是不開心、不快樂的。我哀傷而又無可奈何地承認:我是一個幸福盲。
我要改變這種情況,脫胎換骨重新做人,從此善於用目光發現幸福,用雙手抓牢幸福,用腳板往幸福的路上不懈跋涉。我要對自己的幸福負責。
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也許是習慣於不幸和災難,總是處在緊張兮兮的未雨綢繆之中。以前我認為幸福多半是驚天動地、曠日持久的,對點滴的、平凡的、瞬間即逝的幸福,多半不屑一顧外加麻木不仁。我開始審視自己對於幸福的把握和感知是否精確,訓練自己增強對於幸福的敏感和享受。
幸福這個東西也很古怪,當你把它看得太神秘的時候,它顯得非常稀少和短暫,如果你有了平常心,就會發現它其實很樸素和不修邊幅,常常像個老熟人似的與我們打著招呼擦肩而過。
這個發現讓我受益無窮,我知道幸福原來觸手可及。
哲人說過,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美的目光。讓我們模仿一下他的話: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發現幸福的眼光。幸福盲如同色盲,把絢爛的世界還原成了模糊的黑白照片。從自己的親身經歷,我有理由相信,幸福感不是某種外在的標籤或是技術手段可以達到的狀態,而是一種內在的把握和永恆的感知。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畢淑敏,1952年10月出生於新疆伊寧,中共黨員,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註冊心理諮詢師。
畢淑敏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崑崙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主播簡介
萊山融媒主播,劉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