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儒家文化的第二號人物,亞聖。
孟子能成為亞聖是有理由的,因為他幾乎複製了孔聖人的人生之路。
孟子和孔子一樣,是魯國貴族的後代。而且和孔子一樣,是先前闊。但比孔子幸運的是,孟子是嫡系,雖然家族風光不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家裡經濟狀況比孔子好的多,沒有混到“少也賤”的悲慘地步。
因為有錢,所以孟母可以為了學習環境,不斷的搬家;因為有錢,孟子可以拜孔子的後人當老師,不用像孔子一樣半工半讀;因為有錢,孟子可以吃到肉,不必像孔子一樣,看著別人家的宴席,淌哈喇子。
孟子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把師爺孔子的成功密碼,整明白了。孔子的成功密碼是啥呢?名利名利,名在利先。要想有利,先要有名。
孟子的成名之路,是從拜名師開始的。因為有錢,孟子可以請孔子孫子的學生為老師,從而和聖人孔子成功搭上了關係。從《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把孟子“受業子思(孔伋,孔子之孫)之門人” 的事情,認認真真記錄下來的情況看,孟子成為孔子的徒孫孫,是一件挺老大事情。因為《史記》中記錄孟子的部分,一共只有475個字,還包括標點符號。
因為和孔子扯上了關係,又和孔子一樣,透過開辦私立學校,成為當時的名人之後,孟子和孔子一樣,踏上了跑官要官之路。
孔子因為窮,17歲就開始奔當公務員使勁了不同,孟子是45歲前後,有了老大名聲之後,率領弟子開始了跑官要官之路。
孟子跑官要官之路的第一站,是齊國。
孟子之所以要到齊國跑官,是是因為齊國有他的一個學生(也有說是老朋友的)匡章。
匡章是誰,可能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一個被歷史遺忘的,可比肩廉頗、白起的齊國名將。
齊威王末年,匡章成為齊軍將領,率軍打退秦國進攻。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率兵十萬,直破燕都。齊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聯合韓國、魏國攻打楚國,在垂沙(今河南唐河縣)大敗楚軍,殺死楚將唐昧。齊閔王三年(公元前298年),率齊、魏、韓三國聯軍 (後加入趙、宋兩國)攻破秦國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
匡章也是戰國時期,唯一一個攻破秦國函谷關的人。
匡章還是一個爭議人物。
匡章的娘,由於得罪了匡章的爹,就被匡章他爹殺死,並埋在馬棚下面。匡章不敢指責他爹,但心裡又氣不過,就選擇從此不見他爹。後來匡章的爹去世以後,匡章也不改葬其母,繼續埋在馬棚下。這一下好了,齊國人覺得他不僅對爹不孝,對娘也不孝。
其實,在桑丘之戰時,匡章曾經向齊威王說過自己不改葬母親的原因。他說自己父親死前並沒有允許他改葬母親,如果他改葬了就等於背棄了亡父的在天之靈,他陷入了兩難抉擇的境地。最終還是在桑丘之戰凱旋的時候,齊威王下令改葬了匡章的母親。
因為匡章有不孝的名聲,所以孟子交好匡章,讓大家感覺很奇怪。孟子的學生公都子對孟子說:全國的人都在罵匡章是壞蛋,是一個不孝的人,可是,老師你卻跟他做朋友,而且對他非常有禮貌,客氣得很。你是提倡孝道的人,可為什麼和這樣的人做朋友呢?
孟子說:世界上一般的人,在習俗上說人不孝,有五個理由:
第一,懶惰,不去工作,不去謀生,不養父母,是第一個不孝。不過這是世俗普通的不孝,並不是不做官養父母為不孝的意思。
第二,賭錢、喝酒,錢不夠用就去標會、借錢,只顧自己吃喝玩樂,不顧父母的孝養。
第三,貪財私妻,只管賺錢,只管養老婆,老婆要什麼就給什麼;父母要什麼,則做不到,乃至父母的生活成問題也不管。這都是社會上的通常現象,世俗中這種人很多。
第四,喜歡聲色之樂,上歌廳,看跳大腿舞,進舞廳,逛夜總會,交女朋友,到處玩。沒有錢就去偷去搶,為非作歹犯法,連累到父母。
第五,喜歡打架,動不動拿起刀來傷人殺人,結果被判刑,而使父母受到危害,無望無依。這種人在社會上也有好多,這是五不孝。
於是孟子反問:你們大家都罵匡章不孝,那麼你們拿出證據來,指出事實來,這五種不孝之中,匡章有哪一種不孝?
匡章只是因為得罪了父親,不能親近他。不得已把妻子兒女趕出了門,終身不要他們侍奉。他心裡設想,不這麼做,就是更大的罪過。
孟子這是狡辯。
關於孝,孔子認為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孝必須敬。孔子說,單是養活父母,還不能算孝;家裡的狗呀馬呀都能飼養它們。“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若不能恭敬地奉養父母,那養活爹孃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供養父母,好吃好喝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嚴肅認真,心存敬意,孝敬,孝順。
匡章不搭理自己的老爸,無論如何都談不上一個敬字。
還有就是,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悅色。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意思是,子女在父母面前要經常地保有愉悅的容色,要考慮父母的感受。
連老爹都不見了,這個相當於冷暴力,肯定沒有考慮老人的感受。
針對匡章的行為,莊子尖刻地諷刺:“孔子不見母親,匡子不見父親,這就是‘義’的禍患呵!”
實際上,孟子對揹著“不孝”壞名聲,還是他學生的匡章,之所以客客氣氣,“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是因為朝中有人好做官。匡章是齊國的官,還是不小的官。應該是在匡章的安排下,孟子成功見到了齊威王,宣揚了“仁政無敵”主張。可惜,齊威王對仁者無敵沒有興趣,沒有封他一個官。孟子感覺特別的沒有面子,連威王贈送的“兼金一百”鎰,都沒要,離開了齊國。
兼金,據說是極好的金子,是普通金子兩倍的價值。
齊國跑官失敗,孟子轉戰到了宋國。
但孟子的運氣相當的不好,這時的宋國國君,是宋康王。
宋康王戴偃是宋國第一任國王,也是最後一任國王。公元前329年,宋康王打跑了的哥哥宋剔成君,自立為國君。
公元前318年,戴偃開始稱王,稱為“宋康王”。
宋是個小國,但在宋康王的領導下日益強大,向東打敗齊國,向南打敗楚國,向西打敗魏軍,稱王稱霸!
當時有隻小鳥,在城牆的角落生下只大個的,像鳳凰的鶉鳥。宋康王便讓太史占卜,太史認為小鳥生出大鳥,宋國必能稱霸天下。宋康王大喜過望。於是出兵滅掉滕國(山東滕州),進攻薛國,奪取淮北的土地。宋康王想盡快實現霸業,所以他用皮袋子裝著血,把它掛起來用箭射擊,稱做“射天”,並且用鞭子鞭打土地,還砍掉土神、穀神的神位,把它們燒掉。
宋康王在解決了“天”和“地”兩個棘手的問題後,把打擊物件瞄準了普通人。首先是宋國大臣,誰要敢勸諫宋康王,輕者得到宋康王的親自辱罵,重則得到宋康王親自射出的鐵箭。為了體現自己的特立獨行,宋康王學會了後代混混兒“歪戴帽子斜瞪眼”的那一套,故意把帽簷抬高,露出額頭,顯示勇敢。
但宋康王覺得,沒有創造出他想要的威震天下的效果。就問近臣唐鞅:殺了那麼多人,為什麼天下人還是不夠怕我?為什麼呢?
唐鞅作為一個標準的奸臣,對宋康王說:大王,你之前殺的人都是罪有應得,殺了那些人,人們會覺得理所應當。那些沒有罪的人不但不會恐懼,還會拍手稱快。如果你想讓所有人——不管是有罪的還是無辜的都怕您,那就要展開無差別屠殺,大開殺戒,這樣一來,所有人都會恐懼您。
唐鞅說完這段話,看著唐鞅說:你說的有道理,那就從你開始吧。於是唐鞅就成了自己瘋狂理論的第一個刀下鬼。
因為殺人殺得太多了,宋國的百姓非常恐慌,諸侯都稱宋康王為“桀宋”。宋康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86年,《史記》誤作宋康王四十七年),齊國國君齊閔王聯合楚、魏兩國攻打宋國,殺死了宋康王,滅亡宋國,三國共同瓜分宋國的土地。
把宋康王的情況介紹的這麼詳細,不是因為宋康王長得好看,而是想說明孟子選擇主子的眼光太差。
從宋康王的作為上看,無論如何都不是一個能接受“仁者無敵”觀點的人。但在宋康王剛剛殺了哥哥當上國君,所以需要大儒,更需要個名人,來改變一下自己的形象,所以對高階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在這種情況下,孟子來到了宋國。他在宋國期間,應該和宋康王是格格不入的,因為除了勸滕文公好好學習“先王”之外,並沒有什麼具體的記錄。
不過,宋康王雖然沒有給孟子個像樣的官,但態度應該不錯。所以,孟子離開宋國的時候,接受了宋君饋贈的七十鎰黃金。
孟子離開宋國,回到鄒國。
鄒國是孟子的老家。孟子這個時候回鄒國,一個是衣錦還鄉的意思。畢竟是給兩個國君當過客卿的,不大不小的名人,衣錦還鄉,回家鄉嘚瑟嘚瑟,成為孟子的不二選擇。
當然了,孟子覺得自己能耐老大了,肯定希望為家鄉貢獻力量的意思。齊宋那樣的大國不見待我,你鄒國這麼個小地方,還不得給我個首相當當?
可惜鄒國也讓他失望了,原因可能是孟子把鄒國君給得罪了。
當時,鄒國和魯國幹起來了。鄒穆公對孟子抱怨說:“咱們國家的老百姓,也太不是東西了。和魯國打仗,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老百姓都站在一邊看熱鬧,沒有一個往上衝的。我想把他們都殺了,人又太多;不殺他們吧,我咽不下這口氣,你說咋辦?”
孟子回答說:“你這是活該!你咋對待老百姓的?有災荒的時候,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屍于山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你和你的官員們,糧倉裡堆滿糧食,貨庫裡裝滿財寶,整天吃喝玩樂。曾子說:‘要警惕啊,要警惕啊!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現在就是百姓報復的時候了。假如您能施行仁政,把老百姓當親生兒子一樣,老百姓自然把你們當爹孃看待,肯為你們奉獻和犧牲。”
鄒穆公氣的啊,哏嘍一聲,差點背過氣去。(《梁惠王下》)
你要是有這麼個下屬,會不會掐死他?
鄒穆公脾氣不錯,沒有把孟子掐死,也沒把他咋地。但官是不讓他當了,給點工資養著吧。
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鄒穆公看不上孟子,滕文公又冒了出來。
滕文公是孟子的老熟人,也是鋼絲。孟子在宋國的時候,滕文公作為太子,去楚國辦事,路過宋國,專門向孟子請教過做人的道理。孟子告訴他,人之初性本善,言談之中不離堯舜。意思是讓滕文公向堯舜學習,向聖人致敬。
滕文公從楚國回來,又來拜訪孟子,還是問做人的道理。孟子正忙著咋拍宋康王的馬屁,好能整個大官做呢,哪裡有時間搭理一個,屁大點的小諸侯國的太子呢。非常不耐煩的對滕文公說:“你咋這麼磨嘰呢?道理我都給你講過了啊。成覸曾對齊景公說:‘他是男子漢,我也是男子漢,我為什麼要怕他?’顏淵說:‘舜是什麼人,我也是什麼樣的人,有作為的人也會像一個樣子。’公明儀說:‘文王是我的老師,周公難道會騙我嗎?’現在的滕國,假如把疆土截長補短也有將近方圓五十里吧。還是能治理成一個好的國家的。《尚書》說‘如果藥服了之後不能使人頭暈眼花,那病是不會痊癒的。’”
孟子這話,不外乎是鼓勵滕文公,要有實施仁政的勇氣。聖賢能做到的,普通人經過努力也能做得到。但實施仁政,就像吃藥一樣,開始的時候可能不那麼適應,滕國可能會混亂一陣子,挺過去就好了。
滕文公雖然受到孟子的冷落,但對儒家文化的熱愛,痴心不改。老爹滕定公去世後,滕文公決定按儒家的規矩,來辦喪事。但儒家的規矩太多,整不明白啊,就派人向孟子請教,老爸的喪事咋整。
因為在齊、宋和鄒國都沒有混到一個像樣的官,更是因為滕文公已經是國君了,大權在握,所以孟子哪怕是面對滕文公的使者,也熱情洋溢。
孟子在說了一大堆廢話之後,建議滕文公實行三年之喪。
沒有想到滕國人沒有一個願意的,說:“我們的宗國魯國的歷代君主,沒有這樣實行過,我們自己的歷代祖先也沒有這樣實行過,到了您這一代便改變祖先的做法,這是不可以的。而且《志》上說過:‘喪禮祭祖一律依照祖先的規矩。’還說:‘這是因為我們有所繼承。’”
滕文公沒招了,只能再派人去找孟子,問問咋辦。
孟子說:“要挺住!你是君主,不是二傻子。如果挺不住,那你的威望就沒有了。再有,你要帶頭搞。天天喝稀粥捧著老爹的牌位哭。你這麼幹了,誰敢不幹?這件事完全取決於你的決心和意志。幹起來吧孩子,未來的世界屬於你!”
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話,在喪廬中住了五個月,沒有頒佈過任何命令和禁令。等到下葬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來觀看,太子面容的悲傷,哭泣的哀痛,使前來弔喪的人都非常滿意。
從滕文公這樣一個儒家文化的鋼粉,也沒有把“三年之喪”堅持下來,說明了“三年之喪”是個多麼扯淡的玩意。
也因為滕文公是儒家文化的鋼粉,所以孟子跑官要官的下一站,就是滕國。按孟子的想法,在滕國咋還不混個首相啥的當當。可惜滕國的官位也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孟子又沒有振興過哪個諸侯的經歷,所以孟子只能還是當顧問,拿工資。
雖然滕文公是對孟子最客氣的一個,但孟子心裡有數,滕國弱小,早晚得叫人給滅了,屬於典型的“亂邦”。祖師爺說了,亂邦不居啊,所以孟子雖然在滕國禮金收的手軟,但為了小命著想,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孟子離開滕國,去了魏國。這時,孟子已經五十三歲。惠王見到孟子就問:“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最反對國君言利,所以回答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當時梁魏屢敗於他國,所以梁惠王對孟子說:“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梁惠王講了一套施仁政於民的辦法。他說,這樣,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擊擁有堅甲利兵的秦楚軍隊。梁惠王問的是怎樣報復齊、秦、楚的具體辦法,孟子回答的卻是空泛的道理,當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視。
孟子到魏國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見到梁襄王,對他的印象很壞,說他不像個國君。
覺得梁襄王的理由,除了相貌之外,只有一個理由,沒有封孟子一個官。
因為梁襄王剛剛即位,想幹啥壞事也沒有機會。
這時,喜歡打仗的齊威王死了,齊宣王上臺,孟子又跑到了齊國,看看有沒有當官的機會。
這時的孟子約等於戰國時期的網紅,或者大V,所以在齊國受到了熱烈歡迎。
但齊宣王是個有志向的人,很想效法齊桓公、晉文公圖謀霸業,就問孟子咋辦?整天之乎者也的孟子哪裡懂這個啊?就想把齊宣王的思想,掰到自己擅長的儒家文化上來。
和齊宣王白乎啥呢,一法通萬法通。你效法“先王”,整“仁政”就中。周文王因為仁政,三分天下有其二,這不是就稱王稱霸了嗎?
齊宣王心話,你忽悠二傻子啊!宋襄公倒是整仁政了,把自己整成了瘸子,我整的話,可能變瞎子。
於是依然沒有給孟子封個官,當牌位供著吧。
孟子在齊國整不著個官,著急啊,於是給齊宣王來了個欲擒故縱。
孟子和他的學生們,滿大街地嚷嚷,孟子要回老家了,齊國也不尊重專家學者,呆不下去啊。
你別說,有效果。齊宣王派人來找孟子,說咱們兩好割一好,咋樣?我給你辦個孟子大學,拿出萬鐘的糧食,讓你招學生,好不好。
孟子的理想,那是封侯拜相,一個大學校長能滿足嗎?立馬招呼弟子,收拾行李就走。
走在半道上,孟子還惦記著齊宣王是不是也在欲擒故縱,一步三回頭。到了齊國邊境,一呆就是三天。
有人問,你不是要離開齊國嗎?幹嘛在這浪費糧食呢?孟子說:“萬一齊王改變主意,要給我個大官呢?這樣的話,如果我走了,不是太不禮貌了嗎?”
另一個人問他,我看你有點不高興,是因為沒整到官嗎?孟子急眼了:瞎說啥實話!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從周到現在,七百多年了,肯定會有一統天下的人。我是看齊王有點像這個人,所以在這裡等著他。
但齊宣王雖然認為自己很厲害,但不認為孟子有幫助他稱霸的能力,沒有搭理他。
沒有等到齊王,孟子只好灰溜溜的前往宋國。為啥到宋國呢?不是宋國符合孟子仁義道德的標準,而是宋國有尊重儒家文化的傳統。宋國的宋襄公,就是遵守禮制的典型,結果把自己整死了。
為啥說這個時候的宋國,不符合孟子仁義的標準呢?
前邊說過,這時的宋國是宋康王在位。前邊說過,你說宋康王啥都可以,就不能說他仁義。
因為宋康王倒施逆行,讓宋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孟子有官也不敢當,按照孔子“亂邦不居”的指示,離開了宋國。
孟子和孔子一樣,跑官的最後一站是魯國。和孔子不一樣的是,孔子最後在魯國混了個國老,孟子啥也沒整著。
孟子回魯國,是因為魯平公要重用使孟子的弟子樂正子,要樂正子當魯國的國務卿。孟子琢磨,我的水平肯定比我的學生強啊!這國務卿應該是我的啊!但魯平公要去拜訪孟子的時候,一個寵臣叫臧倉,開始說孟子的壞話。魯平公覺得孟子不咋地,就回去了。
這件事的味道不對。臧倉和孟子沒仇沒怨的,幹嘛要說孟子的壞話呢?應該是有人指使。
那麼孟子損害了誰的利益,讓那個人要趕走他呢?孟子的學生,樂正子。
咱們還有證據。樂正子把這件事情告訴孟子之後,孟子是這麼說的。一個小小的臧倉,能破壞我和魯平公見面?然後意味深長地說,這是天意啊!
樂正子在風中凌亂……
因為弟子的搗亂,孟子的跑官之路,畫了一個不圓滿的感嘆號。
那麼為啥說孟子周遊列國,不是為了宣傳自己的仁義思想,而是想跑官要官呢?
第一,孟子去的國家,大多數亂臣賊子。
按照禮制,周天子是整個國家的統治者,下邊的諸侯,應該按照公侯伯子男,各安其位。
但這個時候的周王朝啥實力沒有,連個小諸侯都趕不上。拳頭大的是哥哥,諸侯們實力遠遠超過周王朝之後,誰也不把它放在眼裡,紛紛稱王,和周王朝平起平坐。
這和仁義有啥關係呢?
孔聖人教導我們,克己復禮為仁。連禮制都不遵守,也就談不上仁。
這樣的諸侯裡,就有孟子去過兩次的宋國。孟子第二次去的時候,宋君偃早已自立為王,就是宋康王。
到一大堆無禮、不仁的國家,不和他們的,等同於造反的行為做鬥爭也就罷了,還在這些叛逆者目前搔首弄姿、孔雀開屏、顯擺自己,這不是跑官要官,又是啥!
還有第二。
在孟子周遊列國的時候,是有機會辦學校、開講座、吃公款,傳播仁義思想的。咱們說過,在齊國,齊宣王雖然沒有給孟子一個官,但肯拿出一萬鐘的糧食,讓孟子辦學校的。
萬鍾價值多少錢呢?一鍾64鬥,6.4石。按明代一石米200元計算,是1280萬人民幣。
這麼多的錢,能招多少學生,能讓儒家文化的光輝,照耀全球。
孟子面對這麼好的一個機會,拒絕了。
孟子的拒絕,說明他跑來跑去,不是為了推廣自己的仁義思想,就是為了官。
請關注《歷史有坑》。這裡有《楊玉環、董鄂妃等人的亂倫愛情,為啥被讚揚幾千年》、《聖人只產生在遠古時代和聖人的生活作風問題》、《要麼當風口上的豬,要麼別當豬,上屠宰場的滋味,你肯定不想享受》、《中秋愛情故事:讓老公頭上都長綠草了,甚至快變草坪的女人……》、《中國第一個純天然凍齡美女》、《最成功,最失敗的間諜,都是這個絕美的女人……》、《,從沉魚到西施魚,她用西施舌,控訴絕美女人的悽慘人生》、《古代中國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最後被誰扯得稀爛?真不是匈奴》、《諸葛亮的醜老婆誰介紹的》,還有為什麼說褒姒是老太太,聖人為啥沒爹,諸葛亮咋成了是奸臣,關羽真的不忠誠等內容。以及《古代中國——迷失的大國之路》、《論語中為啥全是謊言》、《史記中的馬屁》等連載,還有作者的人生感悟。
請大家關注、轉發、點贊,您動動手指頭,全當鍛鍊身體了。但您的支援,對我真的很重要!萬分感謝!
每天更新,鮮貨不斷,關注《歷史有坑》,我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