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財不走急,富不去偏,窮不走南,富不去北”。
俗話的本意是在告誡:一個人如果想要積累財富,還是要踏踏實實地做事和做人,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要道聽途說。
只有我們擺正好心態,以樂觀的心態看待財富,則會有更大的轉機在前方等待著我們。
財,最早見於《說文》小篆 。
本義指財物;又通“材”,義為材料;又通“才”,義為才能、才幹;又通“才(才)”,義為僅。
《荀子·天論》:“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
楊倞注:“財,與裁同。”又通“才(才)”,僅。《漢書·霍光傳》:“長財七尺三寸。”
新中國成立後,“貝(繁體)”簡化為“貝”,“財(繁體)”類推簡化為“財”。
“財”字本義一直沿用到現在,特別是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們慾望膨脹,“財”甚至成了很多人生的追求。
那麼,“財不走急,富不去偏,窮不走南,富不去北”:真不知是啥意思?
這句俗話前半句還是比較好理解的,而難就難在後半句的“窮不走南,富不去北”。
第一、財不走急,富不去偏
財,形聲字。從貝,才聲。本義指財物。在小篆文中,該字左邊為“貝”,表示古代曾用貝売充當貨幣;右邊為“才”,表示讀音。
《說文》:“財,人所寶也。” 《韓非子·說難》:“暮而果大亡其財。”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又通“材”,材料。
《墨子·尚賢下》:“有一牛羊之財不能殺,必索良宰。”
孫詒讓間詁引畢沅曰:“(財)同材。”又通“才”,才能。
《孟子·盡心上》:“有成德者,有達財者。”焦循正義:“財,即才也。”又通“裁”,制裁。
錢財,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基礎,但是得注意古人的一句訓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這是一種警示,告誡人們,賺錢得穩紮穩打,要走正道,不能走歪門邪道。
第二、窮不走南,富不去北
窮,最早見於甲骨文 ,造字本義為身居洞穴,身體被迫彎曲、不自由,後引申為物質上困頓的、不得志的、貧困的,又引申為追究、終結、盡、完等。
富,最早見於金文 ,其本義是完備,即《說文解字》所謂的“備也”。後引申為財產多、富裕等含義。
古人認為,這句窮不走南,富不去北,說的其實是清朝的北京城。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
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歷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蹟。
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
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
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
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在古代社會,北京作為皇城,曾根據不同的等級、身份,規劃出了不同的居住地點,所以才會有高低貴賤、貧富之分。
從清朝開始,北京城就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話,叫“東富西貴,南貧北賤”。
“東富西貴”曾是一種北京地區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現象。
“東富西貴”的意思非常明顯,住在北京東城、西城地區的富人和貴人比較多。
“南賤北貧”,說的是住在北京南北城中的人多為貧賤之人。
實際上將這句俗語和“東富西貴”做對比,可以發現無論是地域、方位等,都可以體現出東西、南北的差異性。
住在東西兩地的都是非富即貴,相反住在南北城的則是窮人居多。
當然,現在這種說法已經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