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過失
人有寡過之人,無無過之人,人生過失常矣!
是故,面對過失能思過改之是智者之為寡過之道。
《論語·憲問》有一則衛國大夫蘧伯玉遣使者拜訪孔子故事: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父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意思是:孔子與他同座,問:“進來先生做些什麼呀?”使者答道:“夫子想減少自己的過失,但還未能做到。”使者辭出,孔子連說:“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這段話對提示我們 “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欲寡其過之中,自求寡過勝過別人責過。
” 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面對自己的過失,知錯要敢承認,敢改正。這樣做是叫人諒解和贊同的好辦法。
面對別人的過失,我們要寬容,指正方是上善若水的君子。當然,如果能預見過失,更多的預防和警惕便是高人。
面對別人對自己的說法
聽人所言,益於己事。是故,有人說你是幸事一件。
要能聽善言,也要能聽惡語,要聽得鼓勵,更要聽得忠告,要聽得表揚,更要聽得批評,人間事事都符合“良藥苦口能治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無人指導不能之人,有人批評你,就是有人教導你,證明有你希望。
宮長路著,方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