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先生因上書仗義執言,欲救言官戴銑、薄彥徽脫罪而得罪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發配貴州龍場做驛丞。
龍場在貴州萬山叢棘中,環境艱苦,瘴癘橫行,當地苗人說話就像鳥語。初去時發現所謂驛站,只是一個遺址,房子倒塌了,人員也散了,他這個驛丞竟是一個光桿司令。
陷入痛苦之中的王陽明一想:這樣不成啊,外有瘴氣,內再有濁氣,要不了幾天小命就嗚呼了。這時是舊日所讀的聖賢書救了他,他與聖賢對話,解剖自己內心,再用聖賢之言語做良藥,一點一點敲打出病因,痛下針砭。他問自己:整天說要做聖人,如果聖人處於他現在的情況,會如何自處。無數個深夜,寒星孤月,山洞中苦索,電光石火,一剎那,他醍醐灌頂,悟道於龍場:格物致知,要格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內心。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悟道之後的王陽明內心無比強大,他不再害怕劉瑾再來索命,生死榮辱皆已悟透,胸中灑灑,一物不留。跟著他來龍場的兩個僕人病了,他做歌詩、調樂曲、雜恢笑,逗他們開心,親自做粥飯照顧他們。
他和當地人搞好關係,獲得了他們的信任和愛戴,當地人為他脫坯蓋房,還建了一所書院一一龍崗書院,當地百姓子弟都來跟著他讀聖賢書。
陽明先生於是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希望學生們用文中四條要求互相勉勵,學有所成。這四條要求就是: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吾心安處,處處皆是故鄉。陽明先生千里投荒,卻沒有讓自己的心成為荒原。他在貴州播種深耕,傳道授業,三年已改觀了自己身處的環境,影響了當地的民風民俗。他像一盞燭火,一輪明月,給當地帶來了光亮,他的周圍漸漸圍攏了一些人,被他的人格、學問吸引,連周邊一些地方官也有辟書院,請他去講學的,當地宣尉史大事小事也都來請教他,找他拿主意。
“中流自有擎天柱,明月多情照客船。〞聖人所在,燭光所在,不可以燭上為光,而光曜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