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的方言,你能聽懂幾句?就拿河南方言來說,最經典的,全國人民都知道的是“咦”、“中”、“弄啥呢”。還有一些,更好玩兒,我們外地人冷不丁一聽,肯定不知道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小時候我去二姨家玩兒,她家住在河南開封的農村。二姨是東北妮子,20多歲被我姨夫“騙”到了河南。我二姨這麼說的。二姨的語言基本沒變。可是我的兩個表妹和表弟出生在河南,他們的語言風格完全是河南味了。我和表妹表弟在一起玩,鬧出了不少笑話。
有一年暑假去玩,她家離柳園口黃河很近,我和表弟以及村裡的一幫男孩子經常到黃河裡洗澡、摸魚。水少的時候大人不怎麼管,可是水大的時候大人就不讓我們去,怕有危險。黃河在柳園口一帶河寬達到了七八公里。是有名的地上懸河,大壩高十五六米。有一次我們又要去洗澡,表妹說:標去,在家谷堆兒,要不就去把偶放放。大說怕淹求的,或者是從大壩上骨樓下來。我心想,彪去?“彪”在東北話裡是罵人缺心眼的意思。我說你才彪呢,洗個澡有什麼彪的。表弟一聽笑了,在旁邊解釋說:標去,就是不要去的意思。準確地說是“嫑”。我問,那谷堆是啥意思?表弟說:是在家老實兒蹲著的意思。要不就去放放牛,偶是牛的意思。爸說怕水深淹著咱們,或者從大壩上滾下來摔著。我一聽不好意思了,趕緊討好地對錶妹說,要不我們帶你一起去吧,你不要告訴大。表妹說:嫑,俺被你四氣,你這凱不聽話。你們聖人蛋,不跟你們耍,俺自葛格家逮除串玩兒。再說俺娘還叫俺看饃燒機子呢,怕貓逮。我又聽得一頭霧水,趕緊讓表弟翻譯。表弟翻譯到:妹妹說,不要去,我被你氣死了,你這人不聽話,你們這些男孩子瞧不起人,不跟你們玩,我自己在家逮蛐蛐玩兒。再說俺娘還讓俺看裝饃的筐呢。怕貓吃。這一通猶如天書的方言,聽得我直迷糊。我又問她:咋氣著你了?她頭一甩,不抓一抓!就是不想去哪疼。表弟趕緊翻譯,不咋著,就是不想去那個地方。
小時候,我幾乎年年都去二姨家,即便這樣,也沒有完全把河南方言弄明白。有一些意思乾脆靠猜,一知半解,囫圇吞棗。後來由於網路的發達,逐漸瞭解了更多的河南方言。比如:不專心走路叫賣也豔,蒲公英叫花雞毯子,外套叫憨瓜子,羽毛球叫毛蛋,斜著過去叫斜馬叉,羨慕是氣撐,麻雀叫小蟲,喝酒叫懟一杯,幹活叫開懟,舒服叫粗攤,麻雀叫小小酌,地瓜叫福祿,喜鵲叫馬嘎子,下午叫喝晌,傍晚叫學了,黎明叫冷清蔑,見面問候說吃罷沒,村後邊是家後,故意的是巴巴里,罵人叫絕人,下冰雹叫下冷子等等。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中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方言文化厚重。其實,方言,就是語言的活化石,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古老語言遺存,是典型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土著語。上古時期,全世界共用一種語言,這是中外學者的共識。其他古文明都消失了,唯有中華文化沿襲至今,說明中華文化在人類發展史上,是起到根源性作用的。如果用語言比較學去研究《山海經》,會發現,全世界的語言發源於東方,文化起源於東方,人類的共同祖先在東方。英語的很多發音源於漢語。日語、韓語且不用說語言了,就是文字也是來源於古漢語拼音的改裝。全世界的媽媽,基本都發“媽”的音。我國南方的很多語言就是外語。
河南、山東、河北,餃子都叫扁食,膝蓋都叫玻璃蓋。鄰近地區,方言也是相通的。有可能是人員的流動,也有可能祖先就是一夥人。苗嶺山區的女書,大巴山區的鳥蟲書,以及大興安嶺森林裡的象形文字,都是我們祖先文字的遺留。除了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羊皮古卷,全世界還有哪裡發現過自己的古文字?而楔形文字和羊皮古卷,不知要比我們古漢語言文晚幾百個800年呢!兩河流域突然出現的文明來自哪裡?誰也說不清,因為它來自於中國西部。
我不是歇裡,波了蓋兒咔禿嘍皮了,賊疼賊疼的,你快幫我嘛沙嘛沙。這是我家鄉的方言,你能猜出是什麼意思嗎?另外,你家鄉還有哪些方言,咱們在評論裡交流下。點贊、評論、關注加轉發,可以增加賬號活躍度,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