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愛”作家魏巍
近幾年,只要一過完國慶節,我就自然而然想起幾十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去抗美援朝的偉大壯舉,以及作家魏巍和他的名作《誰是最可愛的人》。因為我也是有著20多年軍齡的老兵。
人的情感是如此神奇,我自從拜謁了魏巍的墓地,便在親朋好友中不斷講述,並寫下這篇文章。
在萬安公墓能遇見魏巍的墓地,我自然喜出望外。文學大家季羨林、國學大家任繼愈、紅學大家周汝昌等人的墓地與魏巍墓地近在咫尺。他的墓地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只有兩平方米的面積,只有兩塊棗紅色的花崗岩,別無長物。
其中一塊,是他的墓蓋,約二米長,一米多寬,一尺多厚,平躺在地下。另外一塊,是他的墓碑,與墓蓋差不多大小,直豎在墓蓋頂端。碑上右刻“魏巍”,左刻“劉秋華”。乳白色的字,棗紅色的碑,反差很大,名字愈發顯明。字是作家平時的簽名體,行雲流水,瀟灑奔放。字如其人,作家性格在這裡暴露無遺。碑上沒有立碑人的名字,也沒有立碑時間。
魏巍2008年8月24日因肝癌去世,8月30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遺體告別儀式,2011年8月24日骨灰安葬在萬安公墓。此後,《人民日報》發了紀念文章。
有報道稱,在河南鄭州福壽園陵園也有一處魏巍的墓地,其中立有一尊魏巍的仿人全身銅像,實現了他在日記中寫的,百年之後“希望骨灰能回老家”的心願。當地文化部門為紀念從鄭州走出的這位著名作家,在他的故居修建了一座“魏巍故里”牌樓,匾額為著名詩人賀敬之先生題寫。魏巍,是鄭州市的名片,是鄭州市的榮耀。
魏巍萬安公墓的墓碑碑陰,三分之一的面積用仿宋體豎刻著魏巍的生平簡介:
魏巍(1920—2008),原名魏鴻傑,河南鄭州人,著名作家。一九三七年投身中國革命,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九五〇年參加朝鮮戰爭。終生堅守革命理想,深深熱愛祖國和人民,是具有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詩人、戰士。一生著有多部詩歌、散文、小說、雜文,創作了長篇小說《東方》《地球的紅飄帶》《火鳳凰》。《東方》曾獲首屆茅盾文學獎,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享譽中國。
碑陰剩餘三分之二的面積,用魏巍的手跡豎刻著《誰是最可愛的人》的開頭和結尾:
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動著,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但我最急於告訴你們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經歷,這就是,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士,我感覺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
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走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安安靜靜坐到辦公桌前計劃這一天工作的時候,當你向孩子手裡塞著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悠閒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許很驚訝地說:“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從朝鮮歸來的人,會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請你意識到這是一種幸福吧,因為只有你意識到這一點,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們的戰士在朝鮮奮不顧身的原因。朋友!你是這麼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你一定會深深地愛我們的戰士,他們確實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讀著魏巍墓碑上的文字,我便想起自上初中開始讀這篇美文,一直到我成為古稀老叟,不知讀了多少遍,每讀一遍我都心情激動,志願軍戰士的行為感動了我,魏巍的文筆也感動了我。他在朝鮮寫的《年輕人,讓你的青春更美麗吧》《依依惜別的深情》,我都把它們視為《誰是最可愛的人》的續篇,不止一遍地去讀。
1951年4月1日,魏巍寫成《誰是最可愛的人》,當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人民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鄧拓曾動情地說:“好幾年沒有看到這樣的好文章了。它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對志願軍戰士最崇高的獎賞。”
毛主席閱後批示“印發全軍”,並建議其他領導人認真讀一讀這篇作品。朱德總司令看了說:“寫得好!很好!”周總理在1953年全國第二次文代會上作報告時說:“我們就是要寫工農兵中的優秀人物,寫他們中間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就是這類典型的歌頌。它感動了千百萬讀者,鼓舞了前方的戰士。我們就是要刻畫這些典型人物來推動社會前進……”講到這裡,他竟推開了講稿,對著話筒大聲說:“在座的誰是魏巍同志,今天來了沒有?請站起來,我要認識一下這位朋友。”這時,全場都望著從座位上站起來的魏巍,熱烈鼓掌。周恩來對他說:“我感謝你為我們子弟兵取了個‘最可愛的人’這樣一個稱號。”
時間不長,這篇文章便被收入到了中學語文課本。在那個年代,從共和國的領袖,到全國的中學生,後來又到社會各界人士,無不在讀這篇文章,無不為這篇文章所感動。從此以後,《誰是最可愛的人》就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代名詞和不朽的稱謂。
作者透過“松骨峰戰鬥”“馬玉祥火中救人”“一口炒麵一口雪”三個精選的事例,使我們感到志願軍戰士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志願軍戰士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志願軍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志願軍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戰爭是殘酷而又悲壯的,他們是歷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
鴉片戰爭以來,被稱作“東亞病夫”的中國人在連綿不斷的內憂外患中掙扎煎熬。抗美援朝,站起來的中國人敢於向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訴諸武力,而且逼得對手三次撤換戰場上的最高指揮官,逼得對手在談判桌上無條件地接受停戰協定。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打出了軍威國威,打出了一個軍事大國的形象,打出了世界格局中屬於自己的位置,取得了政治上、軍事上、外交上乃至道義上全方位的舉世矚目的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和尊嚴,維護了亞洲以及世界的和平。同時,也讓世界認識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正因為有了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抗美援朝戰爭和志願軍,才有中國幾十年的和平建設環境,才有中華兒女的揚眉吐氣,才有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中美建交,才有中國在世界舞臺的地位和話語權,這在今天仍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
魏巍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他的佳作能享譽全國,是他三次赴朝,冒著槍林彈雨,奮不顧身深入血與火的前線的結果,是他與志願軍戰士身挨身心連心的結果。他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北京軍區宣傳部副部長、文化部部長,北京軍區政治部正軍職顧問,一輩子沒有離開部隊。他的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奠定了其著名文學家的地位。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能寫出《誰是最可愛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們戰士的英雄氣魄、英雄事蹟,是這樣的偉大,這樣的感人,而這一切,把我完全感動了。”確實是這樣,一部文學作品之所以影響了好幾代人,一個作家的作品能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很不容易,是作者透過文學著作,真實地反映了時代中鮮活、生動的歷史性壯舉。
文如其人。只有“最可愛”的作家,才能寫出“最可愛的人”。魏巍,你的文章是不朽的,你的名字同樣是不朽的!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予以刪除)
THE
END
責編
楊志強
作者簡介:張寶晶,山西垣曲縣人,轉業軍人,於稅務部門退休。山西作家協會會員。出版40萬字的讀史隨筆《德之悟》,40多萬字的旅遊散文《我在旅途》。近幾年,集中精力撰寫名人墓地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