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新發現四百餘處紅山文化遺址
10月18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在我省大淩河中上游地區展開的歷時4年的紅山文化考古遺存調查已經結束。
在此次野外調查中,共調查了紅山文化遺址(墓地)500處,400餘處為本次調查新發現。一批非常重要的紅山文化埋葬、祭祀等禮儀性建築遺存和生活遺存材料在調查中被考古工作者獲取。
這些新發現,豐富了區域內紅山文化內涵,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部分地區紅山文化遺存空白。
兩河交匯區域遺址和墓地分佈豐富
開始於2017年的調查,是我省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的《大淩河中上游紅山文化遺存考古工作計劃(2016-2020年)》中的一部分內容。
紅山文化是東北地區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而大淩河中上游地區是紅山文化核心分佈區。我省最早有關這一區域的紅山文化考古工作始於20世紀40年代,隨著此後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的展開,考古工作者相繼獲取了一批以埋葬、祭祀遺存為主的考古調查和發掘材料。
此次調查,共調查了紅山文化遺址(墓地)500處,其中80%為新發現。所發現的遺址和墓地(積石冢)多沿河分佈,尤其在兩河交匯區域,遺址和墓地(積石冢)較豐富。
遺址多分佈在河流兩岸的山坡、平緩山樑的梁頂、開闊平坦的山丘頂部,當時的紅山先民多選擇臨近水源,背風向陽、地勢開闊平坦的位置。而墓地(積石冢)多分佈在河流兩岸山樑頂部或獨立的山丘頂部,少數墓地分佈在緩坡處。
在調查區域南部的大淩河西支、大淩河南支、第二牤牛河和老哈河中游南段地區,紅山文化遺址和墓地(積石冢)大多相伴分佈——墓地(積石冢)多位於山樑、山丘的頂部;遺址多位於離墓地(積石冢)不遠的坡地上。
調查區域北部的老哈河中游北段和蹦(蚌)河地區發現紅山文化遺存中,遺址數量多,分佈密集,基本不見墓地(積石冢)。
多處生活遺址的發現意義重大
在這些發現的遺址和墓地區域,考古工作者採集了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貝殼等在內的遺物。
生活遺址裡採集的遺物基本為生活器具。陶器均為日用陶器,包括夾砂陶和泥質陶兩種。夾砂陶火候低,陶質疏鬆,多飾 “之”字紋,兼有刻劃紋、壓印指甲紋、席紋等。泥質陶包括泥質紅陶和泥質灰陶,素面為主,有些飾“之”字紋、黑彩、紅彩等。
在調查區域南部大淩河西支、大淩河南支和青龍河流域遺址採集的陶器基本為泥質紅陶,很少見到飾紋飾的夾砂陶器標本。北部第二牤牛河、老哈河流域遺址採集陶器夾砂陶數量多,夾砂陶器表多紋飾。
石器包括石斧、石鏟、石耜、石磨盤、石磨棒、細石器等。墓地(積石冢)採集遺物以祭祀陶器為主,兼有少量的石器和骨器。陶器主要為陶筒形器殘片,兼有少量塔形器殘片,石器主要為細石器。
這次歷時4年的調查意義重大。我省大淩河中上游地區以往發現的考古遺存多偏重於高等級禮儀性建築,與之相對應的生活遺址較少。這次生活遺址的發現,將為研究紅山文化聚落分佈、生業方式、文化發展程序提供材料依據;大規模的禮儀性建築遺存的發現及其分佈,也將為確定已經發現的特殊遺存的影響範圍及意義、探討紅山文化社會的組織方式以及紅山文化社會複雜化動力提供線索。
(責編:王斯文、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來源:遼寧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