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鳩竹
因為經常看到一些聯作,每當需要議論的時候,或者沒有觀點,或者有了觀點不知道怎麼表達,我自己也有這方面的問題,所以想用歸類的辦法,粗淺地來分析一下在楹聯創作中應該怎樣議論。
祠廟聯絕大多數需要對人物進行評價,議論最多,觀察起來比較有利,所以選了這類作品。我把這十副對聯分成五種,每種例舉兩聯,或許分類不甚嚴謹、手頭資料比較有限,只能說做個淺嘗。
直議 肯綮
包公祠(姚三辰)
廬墓守終喪,移孝作忠,最是片言爭國本;
居官持大體,以寬繼肅,漫雲一笑比河清。
註釋:
片言爭國本:指包拯多次進言立太子事。
大體:指大原則。
笑比河清:黃河水清之象本自稀有,包拯之笑亦為稀有,故可比。《宋史·包拯傳》:“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
解讀:
《對聯話》上的標題是包孝肅公祠,從聯語中我們看出,的確是從一孝一肅兩方面來闡釋的。但是不是真的上比寫孝、下比寫肅呢?
起句寫到包拯為母守孝,接著就一轉,“移孝作忠”,最後落到“片言爭國本”,變成了寫忠。按儒家倫理,忠孝一體,臣子們須個個是孝子,人人是忠臣。孝是忠在家庭中的投射,忠是孝在國家朝廷中的投射,這樣寫就打開了格局,寫出了包拯赤誠、憂國的一面。
再看下比,“以寬繼肅”、“漫雲”。嚴肅剛毅是世人對包拯的印象,作者顯然有不同見解。《宋史·包拯傳》:“當時諸道轉運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細故,務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於是請罷按察使。”又云:“拯性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奏請罷免百姓苛捐雜稅的事自然不必提,就是對下屬官員,對應當體恤的人他也會講寬厚,推恕道。這個人的原則,該嚴必嚴,該寬必寬,界限分明。如果只講他的嚴,不講他的寬,那是對他的看法有偏頗,不尊重事實。另一方面如果棄寬不寫,只強調肅,那可能寫出來的是一個沒有溫度的好人,贏得不了人的愛戴。所以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使人對包拯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聯從孝肅切入,但並不僅僅寫孝肅,而是在其之上又進一層,可謂抓到了要處,妙處。
成都武侯祠(馮煦)
親賢臣,國乃興,當年三顧頻煩,始延得漢家正統;
治大事,人為本,今日四方靡騁,願佑茲蜀郡遺黎。
註釋:
親賢臣句: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治大事句:劉備有言:“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
靡騁:化自《詩經·小雅·節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意指不能策馬馳騁,喻無法施展才能。這裡指不再四處馳騁征伐。
解讀:
上比的“親賢臣”,有的註釋解為《出師表》這句話,其實是董仲舒《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來的,所以諸葛亮說“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這六個字說是治國思想也不為過,尤其是結合歷史經驗來看,對總結前漢、後漢、蜀漢四百多年江山十分重要。
下聯的“治大事,人為本”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中國的人本思想萌芽的非常非常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明確提出“人文字”這三個字是《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所以這是提出了兩個治國方略,作者先把這麼重要的事情說在前面,後面兩句就順水推舟了。
上比寫君臣舊事,也是遵循著這條治國思想,下比寫期願,丞相既然不能再事征伐,在天有靈,那就好好保佑此方百姓吧,百姓好就是人為本的最好體現。我們大多數人寫聯是不太重視起句的,希望這聯有所啟發。
小結:
直議一定要抓重點、要點,甚至盲點,篇幅有限,要懂得砍削,不要囉嗦;另一方面從大處著眼,闊視高瞻,聯的格局也會比較開闊。
(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