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徐詩琪
編輯 |
博鰲亞洲論壇首屆“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正在長沙舉行。在智慧製造分論壇上,來自產業與學界人士探討了智慧工廠的發展趨勢。
“亞洲電動車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發言表示,智慧製造與傳統制造的根本不同在於,傳統制造僅是物理系統,而智慧製造是物理系統、資訊系統和人文系統的深度融合。
世界上最大的豪華郵輪製造商芬坎蒂尼(Fincantieri)亞太區負責人說,造船原本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但如今基本實現了自動化。AR/VR、工業模擬、資訊化軟體等都已應用了船舶製造中。例如,工程師能夠使用AR應用,和正在建造的船艇進行遠端互動。
保時捷(中國)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總裁趙家煒表示,“黑燈工廠”是人們關於智慧製造的美好願景,但同時也造成了“美麗的誤會”。黑燈工廠是指工廠全自動化生產,實現無人管理。“這種狀態在近期是很難實現的,一味往黑燈工廠方向落地是很危險的。”工廠應根據現階段技術能力來最佳化人機比例,保證一定經濟效益和靈活性,精益管理、綠色、自動化三方面結合。
希捷科技全球高階副總裁暨中國區總裁孫丹表示,希捷在全球佈局了7大工廠,其中位於中國無錫和泰國的工廠是最大的。“越早、越快實現工廠智慧化改造,一定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會後,孫丹了接受介面新聞專訪,她認為,中國工廠在智慧化程度上,處於追趕的過程。大型企業是智慧化的先行者,但對於很多中小企業來說,投資、人才、運營等等都是轉型時面臨的挑戰。她表示,產業升級並非“獨角戲”,“上下游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比如希捷工廠使用自動化的生產流程,要求供應鏈上下游同時也能打通資料,互相協作。這就是一個升級的過程。”
孫丹認為,智慧製造包含四個重要的要素:一是機器人基礎架構,二是大資料,三是連線物聯網,四是先進的製造技術。
疫情帶來的供應鏈不穩定正在全球發酵,對此孫丹表示,這要求大企業做好全球供應鏈平衡佈局。其中包括,選擇多家供應商做好供應鏈“備份”,例如,選用大型、穩定的跨境物流服務商等。
此外,針對中國供應鏈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現象,孫丹認為,小型工廠的轉移較為容易,但中大型工廠外遷是很艱難的,“這需要整個供應鏈的配合。如果工廠有五千人,但配合的供應鏈可能要五萬人。”她指出,產業升級就是應對之道。
希捷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硬碟製造商,在國內爆發的雲計算業務中也發揮作用,其是騰訊、阿里、百度等頭部網際網路企業的合作商。孫丹表示,建設資料中心投入巨大,成本是最大挑戰。她表示,希捷在八、九年前就成立專門雲計算團隊,透過定製軟體、升級儲存產品容量等方式,幫助合作伙伴最佳化成本,幫資料中心做到節省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