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凌晨1點,「加州來電」如約而至。
了無新意,已經快成為科技圈評價蘋果釋出會的標準用詞。但對於健身圈來說,這次蘋果又有新動作——官方健身服務Fitness+升級。
Fitness+將覆蓋15個新國家和地區,推出支援最多32人的團體訓練功能,可直接透過AirPods上冥想課程,甚至還有雪季到來前的滑雪體能教學。
新覆蓋的國家和地區中依然暫時沒有中國,但國內消費者對這些功能已不陌生,不少是本土App們已經推出的。
蘋果對於Fitness+正式投入始於去年9月,釋出會上推出這項錄播健身課程跟練服務,首批覆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和紐西蘭。大部分為無器械課程。
每節課3位教練,動作幅度和頻率不同,服務不同訓練基礎的消費者。在定價上,每月9.99 美元,每年79.99 美元。
想要使用Fitness+,需要滿足兩個硬性條件,第一是擁有Apple Watch,第二是擁有iPhone、iPad、Apple TV等裝置。這樣健身課程就可以從Apple Watch投射到iPad等大螢幕上。
蘋果連續2年釋出會對健身的強調引起了很多關注。
有分析認為,先做軟體,再佈局硬體,是這家公司一貫的做事風格。例如先推出iTunes,之後釋出iPod。再如CarPlay車載和今年傳聞頗多的蘋果造車。按照這個邏輯,蘋果單車或跑步機似乎即將到來。
可能性其實並沒有那麼大。歸根結底,蘋果對於Fitness+的佈局邏輯,核心在於Apple Watch,或者說健康。無論消費者是在平板還是電視上使用Fitness+,前提都是擁有一塊戴在手腕上的Apple Watch。
加入健身內容和服務,說到底是提升Apple Watch黏性和壁壘的手段。
此外,Fitness+提供的課程強調大眾化,這在很多細節中都有所體現。
如最新官方宣傳片傳達「世界就是一個健身房」的理念,臥室、辦公室、公共室外籃球場、健身房,隨處可運動。宣傳片裡出現的人物,沒有都穿著露臍緊身運動內衣,寬大T恤出現的頻率反而很高。其中一位教練還使用了手語。
這是一種不同的抱負,蘋果瞄準了更多可能從未進過健身房的人。健身是利基市場,健康是大眾市場。搭配Apple Watch的血氧檢測、心電圖、睡眠監測等功能,一個完整的運動健康資料圖譜,是所有想要變得更健康的人都樂意看到的。
所以回到健身市場,蘋果的做法更可能是合作。在器械商上,打通泰諾健跑步機、Tempo智慧鏡、Life划船機等。
在健身房運營商上,接入Life Time和Orangetheory。畢竟無論消費者在何種場景下運動,Apple watch都可以融入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蘋果推薦的第三方跑步機上,沒有像Peloton一樣的智慧螢幕,但有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架子,很顯然,這是為iPhone和iPad準備的。
巨頭、新貴,誰向誰亮劍?
已經注意到健身市場潛力的巨頭遠不只蘋果。
在硬體方面,華為提供運動健身功能的智慧手錶自不必說,他們還陸續吸納了多家智慧健身企業加入鴻蒙生態。前段時間華為啟動“為鑑”商標註冊程式,分類包含健身器材等,也被推測意圖入局智慧健身賽道。
小米則早已經透過生態鏈佈局了多家健身硬體公司,今年又下注健身內容訂閱平臺愛動健身,後者將為小米旗下一系列智慧家用健身裝置提供健身課程。
在軟體和內容方面,疫情助推下,各大平臺的健身內容需求量水漲船高。
隨之而來的則是抖音、優酷、愛奇藝等長短影片平臺都開始廣泛吸納健身內容,策劃相關話題活動和頻道節目,B站和小紅書也加快在運動健身領域的發力。
巨頭之外,垂直領域的玩家群也很熱鬧。
最廣為人知自然是Keep,進入較早,早期定位內容和工具,積累了巨量使用者。
之後在內容體系化的基礎上,佈局“吃穿用練”,打通硬體與內容,為使用者提供一站式運動解決方案,建立起競爭壁壘和未來想象力。
也有非常多新興玩家,如FITURE,從健身鏡這一產品切入,集風口賽道、頭部資本、外界熱議於一體。
科技網際網路巨頭、行業新貴,各方攜資金、使用者和技術而來,將智慧健身領域的競爭推向白熱化。如今,使用者無論開啟哪個主流平臺,幾乎都有健身內容供消費,無論使用哪個生態的智慧硬體,都免不了被提醒健身和保持健康。
不可否認,健身已經從一個小眾垂直賽道,一躍成為紅海。大戰已起,當我們將健身拆解為硬體、內容和場景,就能發現牌桌上的各方戰略各有不同。
小米、華為、蘋果作為科技巨頭,手握手機和電視等螢幕終端,在健身硬體成為智慧家居部分的趨勢中,這意味著垂直平臺難以企及的使用者規模,以及使用體驗上的自然融合。這是透過硬體提升健身體驗的方式之一。
除了螢幕終端,新的健身硬體也可以有效提升體驗。例如自帶螢幕的Peloton跑步機,以及以FITURE為代表,融入AI演算法的健身鏡類產品。當然了,就現階段的反饋來看,深度互動的體驗似乎還未讓使用者達到滿意,但基於科技的體驗提升無疑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有在硬體上花心思的玩家,當然也不乏投入更多精力在內容上的。透過提升內容質量、豐富度、匹配度等,強化使用者體驗,提升運動頻次和運動時長。
例如在2021戰略釋出會上,Keep提出「內容精品化」和「運動科技化」。前者指標對不同需求,提供更豐富多元、匹配度更高的產品與服務,三大IP課程和直播就是具體體現。
IP課程之一的熱汗瑜伽,相較於常見瑜伽課,對心肺能力的要求更低,這一改變來源於使用者需求調研。在視覺和音樂感受上,則更加現代時尚,滿足女生“優雅減脂”的需求,另外一門課程燃脂派對,則突出功既是燃脂瘦身操,也能讓人放空大腦。
這都是為了滿足使用者深層情感訴求。直播課更有儀式感,有助於養成運動習慣。臨場感也能增強教練與使用者的情感互動,並讓後續的社群構建成為可能。
對於健身運營來說,內容更新是另一個重要話題。
奧運期間,Keep將奧運專案與居家健身結合的“冠軍課程”,站內跟練人數明顯上升。今年新邀請了陳定、張小平、範可新、張義威、李紅、劉哮波、隋劍爽等7位世界冠軍。新課程,激發使用者新的健身熱情。
當然了,硬體和內容從來就不是隻能取其一,Keep在內容基礎上佈局智慧硬體,並逐漸形成硬體、內容與場景的打通,形成AIoT生態,小米入股內容平臺愛動健身,各大玩家之間的合縱連橫,是值得長期關注的有趣話題。
AIoT, 重新定義居家運動
想深度理解線上健身市場的風雲變幻,行業「活化石」Keep是絕佳案例。
健身行業裡常說,開健身房是個苦生意。房租高人力高,服務本身還反人性。這個說法轉移到線上依然有一定道理。
跟其他網際網路內容相比,健身使用者留存率偏低且不穩定。隨著越來越多玩家進入,線下曾出現的激烈競爭也已經開始在線上重現。
Keep以內容起家,優質課程是支撐其在當年線上健身App混戰中領先的重點,也逐漸在多年的積累與探索中建立起了廣泛的品牌認知。
很自然地,隨後他們推出線下運動空間Keepland,推出商城業務,覆蓋智慧硬體與其他課程同款器械,健康飲食與運動服飾也均有矩陣佈局,線上線下、吃穿用練,均有涉獵。
2020年,疫情促使Keep意識到,在家運動的人群作為品牌起步的基本盤,是一座金礦:原有需求尚未完全被滿足,同時,疫情激發了使用者的運動健身意識,讓龐大的沉睡市場被再次喚醒 ,新使用者在不斷加入。
很快,Keep決定全面聚焦家庭運動場景——而這個場景下的健身人群,也正是Keep誕生以來的最核心使用者,為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包括運動前的激發運動熱情、選購運動裝備,運動中的課程內容、健身硬體、社群氛圍,運動後的資料紀錄與分析。
中國低健身滲透率的外部現狀,以及運動本身的難堅持等特點,決定了一個完整的家庭健身解決方案,幾乎離不開以上每一個環節。
截至目前,Keep累計註冊使用者數超3億,平均日活600萬,平均月活4000萬。6年時間積累的海量課程,在平臺化也就是增加了PUGC 和品牌機構的內容供給後,內容體量遙遙領先。
在豐富而個性化的內容供給基礎上,搭配智慧跑步機和智慧單車等硬體、瑜伽墊等工具、手環等資料記錄軟體,以及運動裝備和飲食,一切順理成章。
對Keep來說,這樣的“解決方案”在實際落地中,這其中涉及硬體製造、內容製作、品牌建設、社群構建、科技研發和資料記錄等方方面面。
對使用者來說,則真正實現了家庭場景下的智慧“運動互聯”。硬體+內容+資料互聯,場景確立之後,需求和商業模式也跟著清晰了起來。
誠然,相較於簡單直接的從硬體切入,想要在內容上建立差異性和領先優勢,是一條更漫長的路。
但Keep的顯著優勢在於出發夠早,最早進行了多維度的市場探索,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趟出了一條“前無古人”的路。在場景明確之後,圍繞內容建立的整個生態,正在逐漸接近一個完整的家庭健身解決方案。
更重要的是,隨著Keep聚焦家庭健身,網際網路的普惠性凸顯了出來。家庭健身對於時間、金錢和地點的要求都更低,普及性更強,是真正大多數人可以享受的運動快樂。
在全民健身不斷被強調的當下,Keep進行的一些嘗試和探索,真正實現了對運動門檻的降低、對大眾運動健身理念的強化——從這個視角來看,Keep在這場全民整齊劃一的健身大潮下充當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才變得更有意義。
再想想開頭強調大眾健康的蘋果,兩者隔著太平洋隱隱的遙相呼應之感,也更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