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中央紅軍長征先後過境粵北南雄、仁化、樂昌等地。在粵21天的征程中,中央紅軍順利突破了國民黨設定的封鎖線,留下了光輝的戰鬥足跡。
戰略轉移背後的秘密協議
1934年,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開始進行戰略轉移——長征。 當時,戰略轉移背後有著一項秘密協議。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與粵軍軍閥陳濟棠達成就地停戰、互通情報、解除封鎖、相互通商和必要時相互借道等五項協議。
這個秘密“停戰借道”協議,為紅軍順利透過粵北打下了重要基礎。陳濟棠部為避免被蔣介石抓住把柄,在紅軍的必經之地慢吞吞地修造工事,稍有衝突,佯裝交戰。
10月13日,紅軍突破敵人設在江西境內、號稱“銅牆鐵壁、堅不可摧”的第一道封鎖線,進入韶關南雄。
奇襲城口 5萬餘大軍得以休整
粵北關隘城口是第二道封鎖線的咽喉,也是粵北突圍的唯一通道。
11月2日午夜,紅二師六團一營突襲並佔領城口,六團另一部奉命到銅鼓嶺阻擊從廣州前來增援城口的國民黨粵軍,11月4日,粵軍向紅軍發起猛攻,紅軍奮起還擊展開白刃戰,以100多位紅軍戰士壯烈犧牲為代價,粉碎了敵軍增援城口的目的,突破了敵人設定的第二道封鎖線。
順利拿下城口後,紅軍得以在小鎮內短暫休整,這是紅軍自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開始長征後首次停下急行步伐,當時有5.7萬紅軍進入城口。
1934年11月5日,紅一軍團直屬部隊離開城口,順著樂昌九峰山往湖南一線疾進,沿五山、廊田、白石等地“開山闢路”。
11月6日,紅一軍團二師四團晝夜直奔九峰山,搶先佔領陣地,與右路紅三軍團配合,掩護中央軍委等後續部隊順利通過了敵人的第三道封鎖線。
11月14日,紅軍長征主力部隊離開廣東樂昌,向湖南宜章前進,自此,結束了在粵北的21天曆程。
綜合自“韶關市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公眾號、南方+、廣東廣播電視臺
海報: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