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公曰:金本位制是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由英國最先確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典型的國際金本位貨幣體系;一戰爆發後,許多國家相繼放棄金本位制,英國基本上是最後一個放棄的,但是還是負責任地組織了一個國際英鎊集團,設了一個貨幣對英鎊維持固定的比價。現在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實行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的特點是:
1. 用黃金來規定貨幣所代表的價值,每一貨幣單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國貨幣按其所含黃金重量而有一定的比價。
2. 金幣可以自由鑄造,任何人都可按本位幣的含金量將金塊交給國家造幣廠鑄成金幣。
3. 金幣是無限法償的貨幣,具有無限制的支付手段的權利。
4. 各國的貨幣儲備是黃金,國際的結算也使用黃金,黃金可以自由輸出與輸入。
5. 由於黃金可在各國之間自由轉移,這就保證了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統一。
牛頓最早提出金本位制度。最早實行金幣本位制的國家是英國,1717年著名的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在擔任英國鑄幣局局長期間將每盎司黃金的價格固定在3英鎊17先令10.5便士。
1785年,路易十四的財政部長卡羅納把法國的雙金屬價格比確定為15.5:1。
1837年7月18日,美國國會透過法案:確定美元黃金含量為23.22格令。
19世紀末期,金本位制為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所採行。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典型的國際金本位貨幣體系。這個國際貨幣體系大約形成於1880年延續至1913年,它是在資本主義各國間的經濟聯絡日益密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行金幣本位貨幣制度之後自發地形成的,其形成基礎是英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相繼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紙幣制度。在1924—1928年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英、法、比、荷等國改行了金塊本位制;德、意、奧等國和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改行了金匯兌本位制。
在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期間和以後,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都相繼放棄了各種金本位制,實行紙幣制度。
在金本位制下,金幣可以自由鑄造,銀行券可自由兌換金幣,黃金可自由輸出入。
在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下,英國的外貿額縮減一半以上,國際收支在1931年第一次出現一億英鎊赤字。英鎊和美元的比價從一英鎊兌換4.86美元降到兌換3.49美元。英國不得不放棄金本位制,試行由政府管制的紙幣制。
一般認為,凱恩斯是主張政府積極干預的首倡者。但凱恩斯內心鍾愛的當然是大英帝國自由、開明的文化傳統,他早年曾經批評那種透過提高關稅來增加就業的觀點,說這是“最粗陋可鄙的保護主義的謬見”。但是,凱恩斯是一個知道變通的經濟學家,他深知昔日的盛世已經一去不返,英國眼下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是越來越嚴重的失業問題。只有解決了失業問題,才能保住大英的血脈。為了解決失業問題,凱恩斯把能夠想出來的招都列出來了:對進口徵稅、獎勵出口、減稅、降息、增加公共支出、對私人投資提供補貼、禁止國外貸款。但他仍然不願意放棄金本位制。
英國於1931年9月21日宣佈放棄金本位制。之後世界各國金本位再也沒有重新建立。1931年英鎊貶值,是金本位制的絕唱。
11月,在英鎊貶值後,英國組織了由它領導的國際貨幣集團——英鎊集團。參加該集團的國家的貨幣對英鎊維持固定的比價,各國間貿易以英鎊為計算單位,外匯儲備主要存放在倫敦英格蘭銀行。英國組成英鎊集團之目的主要是為鞏固英鎊在國際金融中的地位,對付國際市場、國際貿易的競爭。
當時參加英鎊集團的有英國和英帝國各成員國,以及瑞典、挪威、丹麥、芬蘭、葡萄牙、希臘、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巴拉圭、玻利維亞、泰國、伊朗和埃及等。
1939年該集團演變為英鎊區。
美國出現經濟大蕭條,1933年4月19日 羅斯福宣佈暫時放棄美元的金本位制。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