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被埋在黃沙之下;古巴比倫只剩下泥板文字;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只能在歷史書上翻找;中華文明卻一脈相承。
這是為什麼?
古公亶父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以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
當我們讀到《詩經.豳風》,會感覺到古公亶父治下的百姓,不是那麼幸福。他怎麼會放棄豳地給戎狄?百姓又怎麼會拋家棄業跟著他呢?這不是很矛盾嗎?不矛盾,他的百姓就是他的家族;至於奴隸,那只是財貨。他的家族抵擋不了戎狄,那只有跑了。史書這樣記載,只是為他穿上皇帝的新裝。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只要有人,只要家族能夠生存下去,遲早會有翻身的一天。這是中國人的傳承。所以中國的史書是世界最豐富的。國史、地方誌、家族史,紀錄了讓家國強大名人。這就是中國能夠保持大一統的根基。
老子言:死而不亡者壽。也就是指:祭祀不輟。
中國人沒有信仰,只有祖先崇拜。中國人勤勞、善良,同時也有很強的忍受力。中國人只要有口飯吃,就不會造反。這一切,都只是為了“活著”。都為了“上以祀宗廟,下以傳後世。”中國人,一切都是為了傳承。為了家族,中國人放棄了個人價值。
中國人就是以成敗論英雄;中國人也是世界上最“實用主義”者。我們記住了勾踐的臥薪嚐膽,我們記住了漢代的忍辱負重。我們讚揚他,因為他是成功者。我們也記住了石敬瑭,更記住了袁世凱,燕雲十六州和《二十一條》將永遠刻在恥辱柱上,因為他們是失敗者。若像李世民那樣,先與突厥籤城下之盟,再反身滅了他,便成為英雄了。
林沖,人們同情他,卻沒有人認同他。因為他是失敗者。他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他的“忍”像極了中國百姓。同情他,是因為兔死狐悲;不認同他,因為把他當成英雄,結果卻令人失望。可是我不得不沮喪的承認:沒有幾個人可以比林沖做的更好。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正常的社會規則下討生存,總比留下一世罵名當土匪好。以北宋的實際情況來講,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梁山最後招安,不也是從這個出發點考慮的嗎?繞地球一圈,不是又回到原點了嗎?那還上什麼梁山?當什麼土匪呢?還不如在邊疆一刀一槍拼個封妻廕子。所以叫“逼上梁山”。
林沖上梁山,就和百姓造反是一樣的。沒有活路,唯此一途。易中天為什麼不講農民起義?
我們對古時候的農民起義不能有太高的評價,因為農民起義並不能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以及先進的文化,甚至農民起義最後的結局就是魚死網破。同時易中天還表示稱,不會寫任何和農民起義有關的書。
歇斯底里似的反抗,還要講文化,還要講先進生產力?這只是上層人士的一貫態度。他們是現行制度的受益者,他們極力維護現行制度。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是週期性的;中國的農民起義也是一樣的。如果說經濟危機只有危沒有機,那麼農民起義就毫無價值了。講到底,就是社會分配機制出問題了。要去解決財富分配。如果解決不了,只能推倒重建。
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
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農民起義就算成功,最後還得建立一套制度。農民皇帝只得讓叔孫通去制禮。沒有任何路可以走,只有制度建設一條路。實際上,林沖沒有任何路可以走;只有學古公亶父,舉族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