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礱地堵,舂米叩臼。
這是昔日農村的勞動場面。
礱,就是潮汕的土礱。臼,就是用石頭或木頭製成的、中間凹下的舂米的器具。
用土礱把稻穀(米粒)挨成米,其實就是脫殼的過程。隨著土礱轉盤轉動,就會發出“地堵、地堵”的聲音。而舂米的時候,需要用一隻腳踩著舂米杵的末端,所以舂米杵與稻穀、臼碰撞,會發出“叩叩叩”的聲音,所以就在潮汕部分地方有了“挨礱地堵,舂米叩臼”的俗語。
應該說,挨礱地堵,舂米叩臼,是昔日潮汕農事。
而實際上,“挨礱地堵”還是一種植物的名字呢!
這種植物,其實就是磨盤草。
磨盤草在不同地方被稱呼為不同的名字,有的發音很接近。據不完全統計,如下:
在潮汕乃至廣東省,它得到的稱呼較多的是:挨礱地堵、王不留行、磨礱草。在汕頭市潮陽區,人們通常稱之為:磨礱草、王不留行,而在揭陽市管轄下的惠來縣、揭陽市代管的普寧市(縣級市)以及汕尾市轄下的陸豐市(縣級市),它一般被稱為:下礱被哺。潮州市潮安一帶的人們卻稱之為:一堆礱。廣州人叫它:磨仔草,佛山人說它是:假茶仔,海南人稱之為:牛響草,新會人說其是:磨檔草、耳響草,湛江人稱呼它為:磨穀子,瓊中人說這是:磨龍子,梅州市五華縣的人們稱之為:磨籠草,汕頭市南澳縣人說這是:耳響草、石磨仔草,而惠州市惠陽區一帶的人們說它是:磨籠草、磨子草、流行草,毗鄰廣東的福建人則稱之為:耳響草、石磨子、白麻、牛響草。
可以說,僅僅稱呼,就已經是五花八門了。
懷舊的宇哥去年第一次看到磨盤草,也是至今唯一一次見到磨盤草。蓋因這種草在潮汕地區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越發少見。
去歲之夏,到揭西縣錢坑鎮農村朋友家,在屋後的山坡上,我看到這種很特殊的植物,它的葉子像桑葉一樣,邊緣呈現鋸齒狀,花朵是金黃色,最特殊的是它的“果實”,就像一個石磨的磨盤!
當時我只覺得有趣,所以就拍照(文章中關於磨盤草的插圖均為當時所拍),後來有人看到圖片,才告訴我說,這是很有用的植物。
我覺得,把這種植物成為“挨礱地堵”,有點土裡土氣。
我喜歡把它稱之為“磨盤草”,因為它的果實確實是扁圓形的,呈磨盤狀,惟妙惟俏。
那麼,問題來了,你知道磨盤草的作用嗎?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