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初,有一位交通部部長、招商局監督棄政從教,從追隨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的“革命家”轉型為“愛國教育家”,投身國家的科學教育事業,致力於私立大學的人才培養和發展建設。他,就是王伯群。
1914年,王伯群(左二)與章太炎(右一)等在北京合影
據近日出版的華東師大檔案館館長湯濤所撰王伯群傳記所載,王伯群一生跨越“革命救國”“交通救國”和“教育救國”三大領域,在教育救國中掌校大夏大學17年之久,甚至為此傾盡家產。在這部新書《亂世清流——王伯群及其時代》中,不少檔案文獻和圖片為首次披露。
1930年,王伯群(前排右四)與大夏大學校務委員會合影
【自捐巨資 多方勸募】
王伯群(1885-1944)出生於貴州地方的豪門世家,曾創辦嶺南銀行、入股祥新麵粉廠和投資房地產等金融實業,積累了大量財富。
然而,私人創辦大學非一件易事,財力、物力和師資聘請等都頗費周章。在辦理創校事務中,他本著教育家與人為善、以人為德的精神,一方面自掏腰包,捐資辦學;一方面向軍政首長、各方財閥和地方聞人勸善捐資,用他們的財力辦利國利民之事業。
1930年,經王伯群自捐巨資並多方勸募,在上海建成大夏大學新校區(今華東師大中北校區),至今已越90年。湯濤認為,在彼時半殖民地的上海,大夏建成的那一天,全社會感嘆中國人創辦大學的巨大力量。1931年,南開大學張伯苓來大夏考察後說:“大夏在膠州路時,貴校裝置稍簡單,但是精神很好。這次搬過來,一切都比從前好得多。我的目的是多看中國長進,看中國有希望。”
王伯群以超強的經營管理和籌資理財能力,創辦大夏大學並使其一躍成為上海著名的私立高校,時有“北南開、南大夏”之謂。抗戰期間,大夏西遷貴陽後,為籌措辦學經費,王伯群苦心孤詣,不辭重任,發起組建聚康銀行、利民公司和永仁兩岸川鹽運銷處等實業,用商業盈利反哺大夏。而最終,在抗戰烽火中、在遷校過程中,他病逝於重慶陸軍醫院,終年60歲。
【變賣家產 償還借款】
在辦學中,王伯群實施民族復興教育總方針,推行導師制,倡導“三苦精神”、師生合作和讀書救國。蔡元培曾評價大夏大學:“私立大學辦理進步速者,推大夏為獨步;而推行導師制,尤為開國內各大學風氣之先。”
王伯群為提高辦學質量,延請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發起人邵力子、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田漢,以及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郭沫若、李石岑等知名教授來大夏授課。同時,大夏培養出了一批優秀學生,比如翻譯《反杜林論》的吳亮平、全文翻譯《資本論》的郭大力,以及馬克思主義法學家雷經天,瓊崖革命根據地建立人馮白駒,與毛澤民、陳潭秋在新疆一起犧牲的林基路烈士等。
王伯群為大夏大學嘔心瀝血,傾盡家產。他在逝世前,給妻子的一份遺囑,提出變賣家產償還大夏借款。遺囑稱:“將自置中漕司水田三分變賣,清償大夏大學辦學五十餘萬債務。”
不僅興學助教,王伯群性行強毅,高義薄雲,他幫助、提攜或保護過王若飛、魯迅、姚華和周素園等許多著名人士。在動盪的時局下,他們得以保全、安身立命,或取得更大發展,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在該書中,披露王伯群在任貴州黔中道尹期間,曾兩次資助日後成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王若飛出國留學。
【不受報酬 功成不居】
抗戰勝利之後,大夏大學於1946年回遷上海。至1951年,在大夏大學等學府基礎上,新中國第一所社會主義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正式成立。
作為王伯群繼任者,大夏第三任校長歐元懷曾以“犧牲自我,功成不居”評價王伯群。他說:“在二十年中,王伯群不受學校一些報酬,他有著較優的境遇,可是他不以此自逸,他經年為學校奔走忙碌,盡心竭力,以至犧牲生命。”
華東師大圖書館館長鬍曉明教授為《亂世清流——王伯群及其時代》作序。他指出,王伯群校長從一個轟轟烈烈的革命家,到交通救國的實幹家,最後意識到提升人的素質才是最根本的救國。“這個邏輯,印證了中國近代文化的一個深刻的道理,就是最根本的救國、最重要的推動中華文明大業的事情,是拯救人心、提升人格、充實人生的教育。”
于右任為大夏大學成立十週年題詞
著名愛國實業家盧作孚的長孫女、作家盧曉蓉在評價此書時說,“我考入華東師大後,才知道我祖父盧作孚是大夏大學校董,他們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相知相識,在王伯群辦學發生財政困難的時候,祖父曾兩次募捐相助,這段佳話填補了盧作孚研究的空白。”北京大學檔案館館長馬建鈞則表示,這部傳記把平實無華的檔案史料昇華為靈動立體的時代畫面,是中國高校檔案館館長講好大學史和大學精神的典型示範。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徐瑞哲 題圖來源:《亂世清流——王伯群及其時代》
本文圖片來源:華東師大檔案館
來源: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