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國民黨高官的後輩,是我們現在熟知的大明星?
劉若英的祖父劉詠堯
劉詠堯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是當時黃埔軍校中年齡量小的學員。他參加過討伐陳炯明的兩次東征,以勇猛善戰著稱,店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國民政府“國防部代理部長”。
1949年去臺後,擔任過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1951年被當局授予陸軍上將軍銜。80年代末期,劉詠堯不顧年事已高,仍關心國家統一,愛國情深,後於1998年去世。
秦漢的父親孫元良
孫元良19歲進入黃埔軍校學習,29歲就官至中將師長,曾任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國民革命軍第13兵團司令官、國民黨第88師師長。在抗日戰爭中,孫元良曾打出三次知名戰役,立下大功。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孫元良積極參加了蔣發起的國共內戰。但這一次沒有獲得勝利,他帶領的國軍第16兵團,在淮海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三野殲滅。1949年12月,他經香港至灣,因“臺灣人稠地窄,不忍同幾十萬同胞爭飯碗”,他辦了退役手續,過起“閒雲野鶴”般的隱居生活。
上世紀70年代初,孫元良一度旅居日本,曾開了一家名為“天福園”的麵食店。1975年他重返臺灣,定居高雄,在當地一家針織公司當董事長。閒來無事,他曾著書立說,寫有《世界軍事史》等。
孫元良有7個子女,皆事業有成,當然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的排行第五的兒子孫祥鍾,藝名(秦漢)。
孫元良並不是南京人,但南京有他的母校有他的故居、有他犧牲的部下、有他抗敵的遺址,所以他對南京的感情是很深的。
2007年5月,孫元良去世,他的家屬在報紙上刊登啟事稱:依照孫元良生前遺願,將在未來適當時機將其遷葬南京。
2015年時,秦漢以上海為起步,經南京、貴州、重慶,尋著父親的征戰蹤跡,完成了一次超越時空的對話,為自己的父親感到驕傲。
關之琳的祖父關麟徵
關麟徵生於陝西戶縣振華威村,當年經于右任推薦,成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後亦成黃埔軍校畢業生中擔任該校校長的第一人。孫中山在《黃埔軍校同學錄》序文中讚道:“關生麟徵……英勇善戰,功績尤為卓著。”
自黃埔軍校畢業後,時年19歲的關麟徵開始領兵打仗,在二十五年的軍界生涯中,當過一連串的“司令”、“總司令”,但其最輝煌的經歷還是抗戰時期任陸軍第五十二軍軍長之時,先後率部參加漳河戰鬥、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用兵穩準狠,被時人譽為“關猛”、“關鐵拳”,時任《大公報》主筆張季鸞撰寫社論《愛國男兒,血灑疆場》為賀其功。
蔣介石也在一次講演會上曾讚揚:“中國軍隊如果都像五十二軍(關麟徵部)那樣作戰堅強,打敗倭寇軍隊是不成問題的。“
1949年後,關麟徵沒有去臺而是移居香港。關麟徵一直表示“我是炎黃子孫,我盼望祖國早日統一”,後於1980年8月在香港去世,享年75歲。
2015年8月1日,抗日名將關麟徵將軍誕辰110週年,為其打造的紀念碑在他的家鄉戶縣揭幕。
碑座嵌有四塊石碑,記載著追隨關將軍戰死沙場的同村壯士的名字,以及關將軍在長城古北口驅倭的詩句;碑前特置中華石鼎,上書“抗日英雄”四字,石碑兩邊則安置雄獅一對。
在紀念碑揭碑儀式上,人們以最簡樸的方式——敬獻花籃,上一炷清香,鳴一掛鞭炮,表達對這位名垂青史的抗戰將軍的景仰和感念。
王祖賢的曾祖父王仁峰
王仁峰是安徽著名的教育家,早年曾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民國初期投入教育事業。他青年時志在救國,鐵骨錚錚,在一次製作土炸彈時失去左手,人稱“王一手”。他一生嫉惡如仇,潔身自好,任人唯賢,不徇私情,至誠待人,惠及鄉里。
王老先生自奉儉約,廉潔自愛,他布衣蔬食,崇尚儉樸,經手財物不下萬千,從不妄取分文,對子女亦要求嚴格。王老先生還勤學不怠,長於書法,家有“秋水山堂”,藏書甚豐。
解放後,王仁峰受聘為安徽省文史館專員,1967年以67歲高齡病逝於鄉里。上世紀90年代,王祖賢曾回鄉省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