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末,在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的親自主持下,《解放軍報》正式評定出33位軍事家。在1994年,又增補了3位,總共確立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歷史長河中的36位軍事家。他們是:
毛澤東 (1893~1976)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國家主席。
周恩來 (1898~1976) :中央軍委副主席, 國務院總理。
朱德 (1886~1976)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中央軍委副主席, 元帥, 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鄧小平 (1904~1997) :中央軍委主席。
彭德懷 (1898~1974) :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 中央軍委副主席, 國防部長, 元帥。
劉伯承 (1892~1986) :中央軍委副主席, 訓練總監部部長, 元帥。
賀龍 (1896~1969) :中央軍委副主席, 元帥。
陳毅 (1901~1972) :中央軍委副主席, 元帥。
羅榮桓 (1902~1963) :中央軍委副主席, 總政治部主任, 元帥。
徐向前 (1901~1990) :總參謀長, 中央軍委副主席, 國防部長, 元帥。
聶榮臻 (1899~1992) :中央軍委副主席, 國防科委主任, 元帥。
葉劍英 (1897~1986) :中央軍委副主席, 國防部長, 元帥。
葉挺 (1896~1946) :新四軍軍長。
楊尚昆 (1907~1998) :中央軍委副主席, 國家主席。
李先念 (1909~1992) :中央軍委常委, 國家主席。
粟裕 (1907~1984) :總參謀長, 大將。
徐海東 (1900~1970) :中央軍委委員, 大將。
黃克誠 (1902~1986) :總參謀長, 中央軍委秘書長, 大將。
陳賡 (1903~1961) :副總參謀長, 大將。
譚政 (1906~1988) :總政治部主任, 大將。
蕭勁光 (1903~1989) :海軍司令員, 大將。
張雲逸 (1892~1974) :中央軍委委員, 大將。
羅瑞卿 (1906~1978) :總參謀長, 中央軍委秘書長, 大將。
王樹聲 (1905~1974) :總軍械部部長, 大將。
許光達 (1908~1969) :裝甲兵司令員, 大將。
許繼慎 (1901~1931) :紅一軍軍長, 中共鄂豫皖軍事委員會皖西分會主席, 1931年11月在“肅反”中被錯殺。
蔡申熙 (1906~1932) :紅十五軍軍長, 鄂豫皖特委委員兼軍委副主席, 1932年10月9日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段德昌 (1904~1933) :湘鄂紅軍和蘇區建立人之一, 紅六軍軍長, 1933年5月1日在“肅反”中被錯殺。
曾中生 (1900~1935) :紅四軍政委,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 因反對張國燾的錯誤路線於1935年8月被殺害。
左權 (1905~1942) :紅一軍團參謀長, 八路軍副參謀長, 1942年5月25日在指揮戰鬥中犧牲。
彭雪楓 (1907~1944) :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委和淮北軍區司令員, 1944年9月11日在指揮作戰中犧牲。
羅炳輝 (1887~1946) :紅九軍團軍團長, 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 1946年6月21日病逝。
黃公略 (1898~1931) :平江起義領導人, 紅三軍軍長, 1931年9月15日作戰中傷重犧牲。
方誌敏 (1899~1935) :贛東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 1935年8月6日於南昌就義。
劉志丹 (1903~1936) :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建立人, 紅十五軍團副軍團長兼參謀長, 1936年4月14日在指揮作戰時中彈犧牲。
林彪 (1907~1971) :中央軍委副主席, 國防部長, 元帥。
那麼,從1927年南昌起義建軍以來,在眾多的革命將領中,這36位軍事家的評定和排名順序是依據什麼原則和基礎呢?
主要有兩大原則:一是選擇的基線是具備大將資格以上;二是結合軍事實踐和實際軍職。
以大將資格為基線
新中國成立後,從1955年到1965年十年間,曾有1614位開國元勳被授予上將以上軍銜,這些人堪稱將帥之材。但是在這一千多人中只選出了36位軍事家,可謂鳳毛麟角,優中選優。
評定出的三十六位軍事家主要由三種形式組成。
第一組是國家領導人。這一組包括5位成員,分別是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楊尚昆和李先念。
第二組是1955年授銜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將,共二十人,悉數入選。
第三組就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前犧牲的十一位高階將領。這一組是分兩次入選的,1989年入選了八位,在1994年又增補了黃公略、方誌敏和劉志丹三人。
說到國家領導人,雖然沒有大將和元帥的軍銜。但是,在評定軍銜之初,毛澤東時任國家主席和軍委主席,當選大元帥是首當其衝,當之無愧的,但他拒絕了。尊重他個人的意見,所以沒有授予軍銜。而周恩來、鄧小平和李先念雖然都是元帥和大將候選人,只是當時都已在政府和地方工作,也就沒有參與評銜。楊尚昆也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不再擔任軍職,所以也不具備評銜資格。五位領導人雖沒有實際的軍銜,但他們卻具有評選元帥和大將的資格,所以當選軍事家,以大將資格為基線,卻並不是嚴格拘泥於大將頭銜。
結合軍事實踐和實際軍職
36位軍事家的敲定,不僅僅是以大將資格為基線,最主要的還要看將帥們的軍事實踐和實際軍職。
不是隻要夠大將資格就能評定為軍事家,就像新四軍的幾位領導,比如譚震林和張鼎丞,在1955年第一次授銜時,他二人和李先念一樣被列為大將人選,從這一點上講他們是夠大將資格的,還有藤代遠和程子華等將領按照其軍事生涯的履歷,也夠得上大將資格。
可是,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卻長期不在軍職,所以也就沒有了軍事家評定的資格。但這裡面提到的李先念是具備了大將資格,並且在1971年九一三事變後,一直在軍委辦公會議任職,特別是1977年以後,肩負中央軍委常委的要職,參與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決策決議,所以被選為軍事家也是理所當然。
十大元帥和十大將構成了36位軍事家的主體,人數上也佔了大半。
他們的軍銜,是響噹噹的“硬體”,而擁有這一硬體的將帥,他們的軍事實踐也都是首屈一指,在軍事生涯中,他們要麼是智勇雙全,兼具文韜武略,運籌帷握,決勝於千里的一軍統帥;要麼是馳騁沙場,衝鋒陷陣,身經百戰,立下赫赫戰功的高階將領。所以被評定為軍事家更是首當其衝,毫無異議的。
另外一部分在新中國成立前就犧牲的革命烈士,由於犧牲的早,沒有被授予軍銜,被評定為軍事家,是他們在軍事實踐中,不僅身為高階將領,對中國革命起到了積極的領導作用,並且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這裡首先要提到的是身為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和新四軍首任軍長的葉挺,還有幾位紅軍初建時期的領導人物,如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和黃公略等五人,另外還有土地革命中後期的軍團領導,如方誌敏、劉志丹和羅炳輝,再如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將領左權和彭雪楓。
這些人在建立和領導人民革命武裝,以及在兵團和軍團作戰中建立了卓著的功勳,歷史和人民是不會忘記他們的。評定他們為軍事家,正是民意民心。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可見評定出的36位軍事家是本著全面、客觀、公正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來確定的。我們再來看看這些軍事家的排名,同樣也是本著這樣一個態度來處理的。
例如李先念和楊尚昆, 若按評銜來說,當年他們有評定為大將的資格,但肯定不會在粟裕之前,但由於二人擔任過國家主席,所以綜合考慮,軍事家的排名,二人均在十大將之前。
再如葉挺,排在元帥之後,大將之前,一目瞭然,這是元帥的待遇,只不過,他犧牲的早,給他這樣一個排名,對於葉挺來說是遺憾,也是欣慰。同時也說明黨和國家對於這個排名也是用心良苦。
如此看來,十大元帥中,有八名軍事家排名是按元帥授銜時的排名。這裡有兩個人例外,一個是朱德,一個是林彪。
只不過朱德是長期擔任紅軍、八路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所以在軍事家排名中僅次於毛主席和周恩來,位居第三。
而林彪,雖然在十大元帥中排名第三,而在36位軍事家排名中卻只佔了個末位。其中原因,眾所周知。但是能在這36名軍事家中給他一個位置,正體現了中央軍委對他軍事才能的一個肯定,同時也體現了這次評定的全面、客觀,公正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時間和歷史是最公正的評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