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新聞網10月20日訊(通訊員 陳愷祺 記者 曾輝)“拍得很好,但事實上我們當時的作戰條件比電影裡更艱苦!”剛從電影院看完《長津湖》出來的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原株洲市二醫院藥房主任陳明哲久久不能平靜,直到現在,87歲高齡的陳明哲仍清楚地記得當年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每一天。
1950年,陳明哲從河南軍政幹部學校畢業後,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集團軍的一員。9月,陳明哲所在部隊接到指令奔赴朝鮮戰場,“我們當時一個人就發一袋炒麵和三斤米,除了一些換洗衣物其他的東西都不讓帶,時間非常緊迫。”那一年,陳明哲剛滿16歲,便跟隨志願軍從吉林過江進入朝鮮作戰。
“我記得很清楚,我們進到朝鮮的第一個城市是滿浦,到滿浦的時候那裡已經被轟炸成一片焦土,完全看不出一個城市的樣子。”當時敵我雙方武器彈藥差距懸殊,但保家衛國的決心鼓舞著陳明哲等志願軍們一路向前,“我們白天在山上睡,晚上才行軍,因為白天到處都是敵人的飛機在空中巡視,當時的朝鮮已經下雪,氣溫非常低,身上的衣物不足以禦寒,白天休息的時候我們就會躺在山上,挨著的戰友只能互相將腳伸進對方的衣服裡取暖,身上還會覆一層雪。”
就這樣行軍了七八天,陳明哲所在部隊終於到達了黃草嶺,並開始了第一次戰鬥——黃草嶺阻擊戰,經過13個晝夜的連續奮戰,陳明哲所在部隊抗擊了敵人優勢兵力的進攻,共殲敵2700餘人,有力地保障了西線主力作戰。
因為當時的藥品大部分都是英文的,加上陳明哲自身有一定的英文基礎,所以在黃草嶺阻擊戰後陳明哲便被調到衛生部成為一名衛生員,“當時我的主要任務就是去志願軍總部領取藥品送到部隊,再送往前線的野戰醫院。野戰醫院的傷員很多,衛生員人手應付不過來,我將藥品送到那裡之後還會幫他們處理、包紮傷口,甚至掩埋犧牲的志願軍同志,然後繼續運送下一批藥品。”
在殘酷的朝鮮戰場上,陳明哲幾次與死神擦肩,“當時美軍實施道路封鎖,凡是路啊橋啊都要炸掉。”一天夜晚,陳明哲與一位朝鮮村民一人牽著一頭牛,運送著4大箱消炎藥品送往前線野戰醫院,當地的一座橋是通往前線最快捷的道路。陳明哲等人小心翼翼地走在橋上,突然,轟隆隆的聲音傳進陳明哲的耳中,憑著作戰經驗,陳明哲很快反應過來這是敵軍飛機來轟炸道路了,他立馬拉著村民和牛向橋的另一邊跑去。儘管他們奮力奔跑,但仍然趕不上飛機駛來和彈藥爆炸的速度,隨著一聲巨響和一陣火光,橋樑立即崩塌,腳步略微遲緩的村民和他牽著的牛隨橋一起落入冰冷、湍急的河水中,當場死亡。來不及悲傷,陳明哲帶上剩餘的藥品繼續快步趕往前線野戰醫院……
1952年10月,陳明哲所在部隊接到回國休養的指令,此時他們已在朝鮮作戰兩年,“當時一個連隊只剩下幾個人,大部分的人都永遠地留在了那裡。”回憶起那些歷歷在目的畫面,陳明哲掩飾不住內心傷痛,眼眶逐漸溼潤,“我們從不認為自己是英雄,我們只是倖存者……”
回國後,18歲的陳明哲被部隊派往醫學院學習,1953年,中、朝、美三方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及《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協議,朝鮮戰爭勝利的訊息傳回國內,在醫學院學習的陳明哲興奮之餘落下淚水,這場戰爭終於結束了。陳明哲在醫學院畢業後便一直在部隊擔任衛生員,直到1959年,陳明哲感染肺結核,不再適宜軍隊生活,復員到株洲市二醫院擔任藥房主任,繼續奮戰在守衛人民健康的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