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古人和畫像差別很大嗎?在上學的時候,我們就經常在教科書中看到古人的畫像,有些同學甚至還會在這些畫像上進行再創作,天馬行空,讓人忍俊不禁。那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是不可能穿越的,任何現代人都沒有見過古人,而古代又沒有照相機,那麼這些古人真的就是長這個樣子嗎?古人的真實面貌和肖像畫有區別嗎?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這個形象啊不是絕對的,中國歷史悠久,朝代很多,各個朝代對肖像的要求也有不同標準。如果我們想看看畫像是否與真人相似,要有幾個要點。首先就是畫家與畫中的人物是否相識、是否處於同一時代,這一點非常重要,可以說這是以後所有評價標準的先決條件。如果兩者處在不同朝代,那麼這幅畫的寫實程度就很可能不靠譜,因為沒有真實的模型,後來的畫家只能依靠前人的文字記錄,而中國古代簡潔的文字記錄很難描述人的面部的佐證。
所以這種情況之下,肖像畫的可信度非常低。這種肖像的典型代表就是我們小學教科書中的杜甫和李時珍的形象。這有一個故事,說是在一九五二年,周恩來總理收到莫斯科大學的來信,希望中方能夠提供一些歷史人物的資料。於是周總理就找到了當時著名的畫家蔣兆和先生,蔣兆和首先創作了李時珍的肖像,他翻閱古籍,只在本草綱目當中找到了八個字來描寫李時珍的形象,這八個字就是雖然貌也、徐然、身也,翻譯過來就是溫文爾雅、身材消瘦。可是隻根據這八個字是完全不可能描繪出李時珍的形象呀。
由於沒有真正的模型,他就決定使用與李時珍具有相同專業背景的人來作為藍本,創造這個角色。巧合的是他的岳父就是一位老中醫,而且面容和身材與本草綱目當中的描述相類似,所以他就根據自己的岳父形象創作了李時珍的畫像。此門一開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在創作杜甫的肖像時,蔣先生認為自己年輕時的貧苦處境和悲慘遭遇和杜甫是一樣的,他毅然選擇了以自己為模型。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杜甫的形象,它的原。行,其實就是蔣兆和先生。
更誇張的是明代王琦和他的兒子王思義所畫的三才圖繪。這本書中的人物肖像跨越了很長的時間,從盤古一直到海瑞,由於時間緊迫、任務繁重,採取了批次生產的方式,因此就出現了很多諷刺的場景。在他們所創作的作品當中,窩瓜臉和腫脹的泡泡眼基本都是類似的,只是配備了不同的帽子和頭巾、不同的髮型和鬍鬚,就繪製出了不同的人物,這種古代的肖像畫如果從人物寫實主義的角度來看是完全靠不住的。決定肖像畫是否和本人相似的第二點就是畫家。繪畫技巧,如果是國畫技法就更注重寫意。
許多中國畫的主題不是人物特寫,而是以風景為主、人物為輔。因此這類繪畫中的人物描寫主要體現的是神韻,是否寫實已經不重要了。比如清代的工筆畫家吳谷祥擅長畫工筆女僕,但在他的作品當中,不同場景當中的女性基本上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這樣的古代肖像畫從寫實的角度來看自然是靠不住的。
最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畫中的人是否具有特殊身份,比如皇帝的畫像,如果這個皇帝本身長得就儀表堂堂,那肯定是儘量寫實了。但是如果這個皇帝長得有礙觀瞻,那是一定要美化和裝飾一下的。比如至今流傳下來的朱元璋的肖像就有十幾幅,完全不同的樣子。至於這個原因,在之前的節目當中也提到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一翻、聽一聽。由於中國古代的肖像畫注重的是神韻,而不注重寫實,所以古人的肖像畫和本人的相似度應該是比較低的。說到這兒,您是不是會想了,我們熟悉的那些歷史名人,他們的形象可能完全會出乎你的意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