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這是革命精神之豪邁;“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這是革命精神之執著;“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是革命精神之自信。革命精神是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是對真理的執著追求,是縱橫沙場的豪邁與無畏情懷,是堅貞不屈的高潔品質,是主宰大地沉浮的堅定自信,是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無疆大愛......
承載革命精神的是先輩們留下的豪言壯語、詩詞歌賦、訣別家書、信件電函,是記載著激情燃燒歲月與革命理論實踐的紅色書籍,是萬里長征的足跡,是被血與火粘染過的縱橫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古戰場與革命遺址、遺蹟。
革命遺址和遺蹟承載和傳承著革命精神,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為落實好“尋訪革命舊址、保護革命文物、傳承革命精神”專項活動工作要求,在烈士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和同事在縣烈士陵園參加完烈士公祭活動後,懷著崇敬的心情,再一次踏上尋訪之路,此次尋訪的目的地是位於潼關縣桐峪鎮善車口村的善車口紀念廣場。
迎著涼爽的秋風,披著溫暖的朝霞,我們驅車出發。中秋的潼關已有一絲絲寒意,山野的野棗閃爍著紅色的果實,綠中帶黃的秋葉,在陽光的暈染下,招搖著這個地域濃烈的氣候與季節特徵。高原與秦嶺交織,平原與高原相接,三階階梯明顯的地貌,昭示著獨有的地域特徵。山澗奔騰著的喧而渾濁的溪流裡,不時傳來石頭的撞擊聲,宣告著這個秋季的多雨,也告訴著我們這裡生態的脆弱,激發著我們守護青山綠水的責任。車子下原越溝、穿山繞林,欣賞著秋色,在不覺中到達了目的地。
善車口戰鬥紀念廣場位於潼關縣縣城東南約15公里的桐峪鎮善車口村。該紀念廣場在善車口村村莊內,距離村口不遠,有戰鬥紀念碑一座,記載著善車口戰鬥的概況,廣場一個,面積不大,約三百多平方米,廣場的宣傳牌上記載著善車口戰鬥的概況、善車口村的情況等。廣場周邊有古老的建築、堡樓,蒼天的千年古樹,綠樹環繞,環境優美、清新典雅。
為了解善車口戰鬥的經過,我們走訪了對該戰鬥較為了解的張志英老人。張志英老人1945年2月出生,中學畢業後不久從事教師工作,在善車口村任教,後在桐峪鎮多所學校任教,2005年退休。其小時候常常聽父輩和村裡的老人講述善車口戰鬥的經過,處於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他把長輩們的講述記在心中,並整理成文字。
張老見到我們甚是激動,他面容慈祥,歲月雖然在他臉上留下了一些皺紋,但看起來並不蒼老的顏容,完全看不出他已年過七旬,走起路來,矯健的步伐,看起來就像五十歲的老小夥兒。待我們在張老家院子裡坐定,他便娓娓道來“小時候,常常聽老人們講善車口戰鬥的故事,我把老人們的講解整理了一下,我先從戰鬥的歷史背景開始講。1947年9月,為了打亂國民黨蔣介石的軍事部署,減輕陝北戰場的壓力,配合陳(賡)、謝(富治)兵團圍殲陝州(今三門峽)守敵謝輻三部,西北民主聯軍38軍17師54旅和第二野戰軍4縱22旅、10旅,在副軍長陳先瑞的率領下,一部進軍潼關太峪下馬店村,與國民黨胡宗南增援潼關之魯崇義部30師27旅79團遭遇,發生激戰。這次戰鬥,西至太峪河,東至野鶴溝,南到秦嶺北坡,北到楊家和李家村,方圓8平方公里,解放軍的強大攻勢,迫使國民黨該支軍隊撤退並蜷縮於圍牆、堡樓等防禦設施比較完備的善車口村等地負隅頑抗。紅軍隨後發起了攻堅戰。這場大戰的關鍵性戰鬥發生在善車口村,所以被稱為善車口戰鬥”。
張老抿了口水,接著道:“9月15日早,善車口戰鬥打響,當時,由於村內有大量群眾,無法使用榴彈炮等重型武器,加上敵人每隔2米就埋有地雷,戰鬥打得異常艱難,敵軍居高臨下,紅軍的多次進攻受阻”。聽老人們講“戰士們一個接一個登上雲梯攻城,好多戰士還沒有爬上城牆就倒下了,前赴後繼,好多都是十七八歲、二十幾歲的碎娃子。戰鬥異常慘烈,紅軍戰士傷亡慘重,老人們遠遠觀戰,心疼的眼睛都哭紅了”。“戰鬥中,善車口、李家村以及東塬一帶群眾為解放軍引路,協助綁架雲梯,供給糧食、飼料等。戰後,群眾協助紅軍掩埋犧牲的戰士達數百人之多”。張老講述完,又興致勃勃地帶我們去查看了當時戰鬥留下的痕跡,有點陳舊的堡樓、圍牆上還存在著槍彈留下的痕跡。
回到單位後,我借閱了《潼關縣縣誌》等書籍,想了解當時戰鬥更為的具體情況。《縣誌》中的記載和張志英的老人講述的基本一致。
善車口戰鬥紀念廣場是我們尋訪中承載較多革命精神的一處革命遺蹟,它彰顯了革命先烈不怕犧牲、要將日月換新天的豪邁情懷與大無畏精神,宣示了先烈們對共產主義的執著追求,以及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甘於奉獻一切的無疆大愛精神。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善車口戰鬥紀念廣場及該村內其他戰鬥遺蹟的保護和發掘,讓革命故事一直流傳,讓革命精神永遠傳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