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顧名思義,就是指皇帝頭上戴的帽子,它通常是君主權力的象徵。
那麼,皇冠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有幾種分類?明清兩朝皇帝的皇冠是否一樣呢?下面讓我們來一一解答。
通常而言,明朝的皇冠一般分為加冕冠、帝冠和后冠。
冕冠是在加冕典禮時用的皇冠,只有君主在加冕時才戴。
帝冠就是君主平時戴的帽子,是一種權力的象徵。
后冠,也可稱鳳冠,是皇后平時戴的帽子,有高貴的寓意,沒有權力的象徵。
在明朝,冕冠也是皇帝的皇冠之一。據史料記載,冕冠又稱平天冠,由繩板、旒、充耳、冠武、玉簪等組成。
板是用桐木製作的,略呈弧形的部位,也就是它的前圓後方,覆蓋在美麗的絲織品外面,其外面為玄色,裡面是紅色。長約55.4釐米,寬約27.7釐米。
旒以五彩絲線為,每旒穿有赤、白、青、黃、黑五色的玉珠,一共有十二顆,用五彩絲線穿起來,五彩絲線上面有結,可以使玉珠之間相隔一定距離。
板下為長條形玉衡,是為了讓這些飾物能更好地粘在帽子上,玉衡兩端垂充耳一對,充耳用玄紞系黈纊和白玉各一顆。冠武是皇冠的主體部分,它大致呈圓筒形,一股是用竹絲編成的,再用黑色的紗包裹上,就是我們常說的烏紗。
冠武上面綴有長方形的黃赤色的金屬吊墜,前後各有一個。除此之外,上面還有葵花形金簪紐一對、纓紐兩對和很多金條。
深紅色的纓從冠武兩側纓紐處向外穿出,系在脖子上面。玉簪自右向左插在冠武的金簪紐內,簪首呈正方形。
另有一根紅色的帽帶,帽帶的一邊系在冠武左側玉簪的最下角,再從頜下繞至冠武右邊的位置,系在玉簪上面。
據史料記載,明太祖一般在祭祀等重大場合會戴由十二串玉珠穿成的冕冠和通天冠,也就是我們在熒屏上看到的帶有簾子遮擋的帽子,平時一般都是戴烏紗帽子。
而普通的烏紗帽和皇帝戴的烏紗帽又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二者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主要就是皇帝的烏紗帽子只是將左右兩個角向上析起,豎在了紗帽的後面。
皇帝的烏紗帽子雖然以烏紗為主,但是裡面一股都會有金絲撐著。
明朝皇帝的皇冠,也就是烏紗帽子,是折角向上,又稱翼善冠,所以有人說明朝皇帝的帽子都是烏絲做成的。
其實這種說法未免有點牽強,皇帝帽子樣式多,什麼材質的都有,例如明朝的萬曆皇帝喜愛奢華,據說他的帽子基本上都是金絲的。
明朝皇后的鳳冠是以竹絲為冠體,上面綴有金龍、點翠風、珠花、翠雲、珍珠等,在鳳冠的左右各有三扇,是鳳祤龍冠。
皇貴妃、貴妃的冠自然要比皇后的等級低了,一般就是金簪、珍珠、和珠翠等一些飾物。
至於妃嬪的冕冠,自然要比皇貴妃、貴妃等級更低一個等級,上面綴一些珍珠和翡翠。
皇太子的冕冠和親王的冕冠等級差不多,有玉珠九顆,分別為赤、白、青、黃、黑等顏色,還有青玉、玉衡、金簪、紅色的繩子系在上面。
皇太子和親王的冕冠主要區別就是飾物有所不同,皇太子一般多一點,親王少一點,但整體都是差不多的。
親王下面的郡王和世子,他們的冕冠和親王相比區別也主要體現在飾物上面。
太子妃的冕冠,上面的飾物除了金鳳,主要是翠珠、大珠花和小珠花等,其中珠子共計二十一顆。
親王王妃的冕冠相較於太子妃自然是又次一等,而公主鳳冠一般和親王王妃差不多。
冠禮是從周朝開始制定的,以後的每朝每代幾乎都沿襲。
到了明朝,冠禮越發被重視起來,不僅皇帝行冠禮,包括皇太子、皇子和親王等都有行冠禮的儀式。
明朝的等級制度森嚴,可以說,明朝皇室冠禮具有極強的政治色彩,行冠禮在明朝皇室中不僅僅是一種冠禮儀式,更是權力的象徵。
而清朝也有行冠禮的儀式,但是清朝的皇冠和明朝的有所不同。
在電視劇中,我們看到清朝皇帝戴的皇冠類似於清朝官員的頂戴,實則不是,它要比清朝官員的頂戴更圓更方,而且上面有很多紅纓,一層層地平鋪著,紅纓上有一個金簪,金簪上綴有珠子等飾物,周圍還嵌有很多珠子。
除此之外,清朝皇冠前面正中央位置有一尊坐像,有人說是金佛像,也有人說坐像是努爾哈赤像。
由此可以說,清朝和明朝的皇冠是不同的。但是無論樣式如何變化,皇冠作為政治權力的象徵還是不會改變的。
這種政治權力伴隨著加冕冠禮產生,對皇權的執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皇冠代表了政治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