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德國是近現代史上最具有戰鬥精神的民族。
自1871年完成統一後,德國就成了攪動國際格局的主要國家。
統一之前,他們用連續三場王朝戰爭,宣告自己的強勢崛起。
統一之後,他們韜晦十多年積蓄國力,終有了挑戰國際規則的能力。
有了能力後,就有了訴求和野心,然後德國在威廉二世帶領下,開啟了一戰。
經過數年鏖戰,在戰場上並沒有打輸的德國,卻在各種因素下無奈投降,接受了被徹底清算的命運。
魏瑪共和國並不軟弱,反而聰明地用各種權衡博弈,換來了美國、英國的援助,讓致力於打壓德國的法國,仰天長嘆。隨後,在一場經濟大蕭條中,希特勒上臺了,成了執政黨。
一輪輪擴軍配合軍事行動後,二戰爆發了。
無數國家成了德國戰爭機器的犧牲品,法國乾脆利落的跪倒,也讓德國走上了巔峰。巔峰之後就是低谷,德國在遭遇全歐甚至全世界圍攻之後,窮途末路,又一次成了戰敗國。
為何會如何?
其實一戰二戰德國的戰敗,總結下來有兩點很關鍵。
第一點,民主有雙標。
第二點,先動手遭殃。
一:奧匈帝國的雙標。
雙標是個貶義詞,在今日不斷出現。
一個原本很正常的事,在有心人的曲解之下,就成了問題,或者同樣一件事,你做就沒問題,我們做就有問題,這就是雙標!這方面的虧我們吃過不少。
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無需搭理,因為他們也只能做這樣的事情了。
那麼一戰是因為什麼雙標,讓奧匈帝國和德國用戰爭方式解決問題,最後迎來失敗的?
答案則和一戰前的歐洲民族問題息息相關。
一戰的導火索,是發生在塞爾維亞的薩拉熱窩事件。
奧匈帝國王儲費迪南被刺殺,讓本就尖銳的奧匈國內民族矛盾,還有和塞爾維亞的矛盾越發的激烈,最後成了大戰的引爆點。
這問題,套用歷史和地理決定論看就更清楚了。
歐洲的歷史,其實就是羅馬正統過完之後,一長段混亂不堪的歷史。
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之後,隨著歐洲民族意識的覺醒,各個民族開始有了獨立的心思。
相較於法國,英國、西班牙等相對單純穩定的民族國度,中歐和南歐區域,因為各個國家板塊的切割和分裂,還有奧斯曼帝國的亂入,以及長久的混亂狀態,弄的民族問題矛盾叢生。
德國和奧匈帝國所處的中歐區域,又是歐陸大陸的核心區域,上下左右都有不少民族。
左邊強勢的法國還好點,版圖一直很穩定,右邊東歐也強點,強勢的俄國幾乎整和了東歐,中歐和南歐則問題多多。
因此,中歐和南歐區域,面臨的種族問題比西歐和東歐複雜繁瑣得多。
德國的強勢崛起,還有奧匈帝國獨有的兩元政治制度,以及用婚姻為紐帶結成國家共同體的國策,讓這個問題越發的突出。
一戰的爆發,究其實質就是民族問題爆發的結果。
在一戰爆發前,接連兩次的巴爾幹戰爭,也是如此,一群擺脫奧斯曼帝國獨立的小國家,為了整合民族國家,將自己的民族包容進版圖之內,接連發動了兩次混戰。
基於私心和算計,一戰對陣的雙方,也在兩次巴爾幹戰爭中選邊站隊,進行了一戰的預演。
巴爾幹戰爭後,一直沒有解決好民族問題的德國盟友奧匈帝國,終於在民族問題這個導火索引爆之後,拿著德皇威廉二世給的口頭支票,宣戰塞爾維亞,宣戰德國,引爆了一戰。
看著最好的兄弟開戰了,害怕兄弟落敗自己成孤家孤人的德國,也只能順勢加入戰爭。
奧匈帝國引發了一戰,德國加入了戰爭,擴大了一戰。
這一切其實是民族問題上的雙標,引發的戰爭。
原因無他,奧匈帝國沒有,也不可能一碗水端平境內各民族的利益訴求而已。
在奧匈帝國,這個強行捏合起來的國度中,奧地利人(日耳曼)和匈牙利人是主體,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義大利人等等起來民族,會有同樣的待遇嗎?
他們或許會在封建舊有思維慣性下,有稍許支援宗主的心,但周邊屬於自己民族國家的誕生,無疑會讓他們心存念想,我為何不能和民族同胞待在一起,建立一個國家?
這就是奧匈帝國最大的尷尬,如果不打這一仗,帝國將自己瓦解,打了或許還有機會。
於是,當準備學習美國多民族包容政策的皇儲費迪南被刺殺之後,帝國內部政治失衡,終於讓奧匈帝國下定了戰爭決心。
由此可見,一戰爆發,民族雙標也是因由之一,而且佔很大原因。
二:英美法的雙標跟二戰。
一戰說完,我們再看二戰是啥情況。
一戰結束後,美國總統威爾遜帶著自己的十四點原則來到了歐洲,準備大幹一場,順勢主導一下歐陸的大局,只是沒有成功。
但威爾遜並非毫無收穫,基於他所倡導的十四點原則中的民族自決原則,曾經強大的奧匈帝國,變得四分五裂,成了無數小國。
一個民族誕生了一個國家,消亡100多年的波蘭,也在英法美扶持下恢復了獨立。
咋一看,這是民主的勝利啊,歐洲大國用民族自決的方式,讓無數民族國家誕生,大家按照民族待在一個國家,不爭不吵就是和平好世界。
但,這一切在面對德國民族問題的時候,就變了味。
戰敗的德國人說,不是弄民族自決嗎?那我們能讓德意志人投票,統一在一個國家麼?
答案是不行!
中歐區域的德國人聚集地可謂不少,奧地利、捷克的蘇臺德區還有波蘭都有不少日耳曼人。
看看後來二戰德國的步伐,奧地利、蘇臺德、波蘭,希特勒的野心和民族的訴求互相呼應。
面對德國的訴求,英法美這三個主導和會的國家站出來說了反對。
他們的理由是,戰敗國的民族沒有資格參與民族自決,原來,戰敗就少了民主和人權了?
虛偽不?
其實他們不願意的根源,無非是不想德國在統合了歐洲的德意志人後,繼續強大而已。
這讓無數身處異國他鄉,心念德國的德意志人情何以堪?讓德國國內的德意志人作何感想?
這樣的雙標政策下,二戰不爆發才有鬼了。
隨後希特勒這個鬼才,在狂熱的民族口號下,在復仇的叫囂中,用最民主的一人一票方式,成了德國第一人,然後帶領德國發動了二戰。
由此可見,這一戰和二戰的爆發根源,雙標的影響至關重要。
一戰時,奧匈帝國的雙標,讓國內民族矛盾叢生,不打就要解體,打了還有一線生機。
二戰時,民族自決的雙標,讓德意志人分裂四散,捏合不成整體,打了才有迴歸可能。
所以說啊,一戰和二戰,其實都是歐洲錯綜複雜的民族問題總爆發而已。
三:一戰時先下手為強或許是錯誤。
說完了雙標問題,再說出手早晚的問題。
一戰和二戰的結果都是先出手的遭殃,一戰時奧匈帝國最先發難,沙皇俄國應聲而動,德國緊隨其後,然後這三個帝國都瓦解了。
二戰的時候,日本那是早就在亞洲行動了,歐洲則是德國咄咄逼人,不斷踐行擴張策略。
法律學中有個大資料很有教訓意義。
在分析無數打架鬥毆事件後可知,致死的鬥毆中,有超九成以上的死者是挑起糾紛的人。
為何咧?原因有兩個。
第一:先動手的人自以為佔據先手,可卻讓被打的人有了正當防衛的藉口,佔據了道義優勢,罪責更輕會讓被進攻者出手更狠。
第二:打贏了的人是勝利者,勝利的人說什麼,大多數都是對的。
這就是大資料和現實告訴我們的答案。
一戰是一場沒有所謂正義的戰爭,而是一場搶奪殖民地和世界主導權的戰爭,一場因民族矛盾不公而引發的戰爭。
奧匈帝國打仗,是為了消解民族問題,德國打仗則是為了搶奪殖民地。
大航海時代的先發國家,佔據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後發國家德國、義大利當然不滿啊。
拿非洲來說,在1914年的時,英法兩國合計佔據了64.6%,德國、義大利兩國想加也只有悲催的15.4%。更讓德國氣憤的是,英法佔據的埃及、北非和南非,都是物產豐富,人口稠密的地盤,德國和義大利佔領的區域,要麼是沙漠,要麼是雨林,完全沒法比。
殖民地的產出,無法滿足德國對於原材料和市場,還有勞動力的需要,德國又有戰鬥的實力,這就註定了德國會更主動出擊。
於是,主動出擊的人就悲催了。
悲催的原因是,先發制人確實沒錯,但底蘊這東西,英法兩國確實比德國、義大利強,如果當時德國和義大利忍一忍,忍到美國野心更大的時候,形勢或許又會不同。
四:二戰先發制人也要看物件。
德國在二戰中的表現,就是一個一往無前的戰爭機器。
從二戰前德國的步步推進,還有英法的步步綏靖起,英法的算計就是讓蘇聯、德國爭雄。
結果這算計沒有成功,希特勒在閃擊波蘭前和蘇聯簽署了互不侵犯協議,隨後就發動了閃擊戰,波蘭短時間覆滅,英法雖然宣戰了,但卻開始了一場奇特的靜坐戰爭。
靜坐的根源對法國而言,是完全不想打仗,也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對英國而言,它有英吉利海峽,歐陸打成廢墟,英國的安全在皇家海軍的助力下也不是問題。
其實那時候的德國,先下手為強用事後諸葛亮看,是有點問題的。
閃擊波蘭之前,德國基本上完成了對於歐洲德意志民族區域的整合,如果緩緩時間,放慢點腳步,不急著進攻波蘭或許會更好。
原因無他,波蘭能復國,本就是一個緩衝和妥協的產物。
波蘭的獨立,除了民族自決之外,更多的是英法訴求在東方設定一個和蘇聯的緩衝區,基於此才有了波蘭的誕生。
獨立的波蘭領土,原本是蘇聯和德國的領土!
這個博弈平衡的產物,看上去很討厭,但是波蘭如果存在,就不會激發更多的矛盾,能讓德國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進攻波蘭,等於挑戰了英法最後的底線,也讓德國和蘇聯接壤了。
失去了緩衝,就等於有了直接的威脅,於是英法選擇了宣戰,德國選擇了進攻,進攻之後,又不得不看著右邊接壤的蘇聯,心生忌憚,然後又主動進攻,選擇了閃擊蘇聯。
閃擊波蘭,順遂無比,因為波蘭本就實力孱弱。
閃擊法國,乾脆利落,因為法國根本不想打仗。
但閃擊蘇聯,則問題多多,一個疆域遼闊,物產豐盛,工業實力和人力資源都不輸德國的國家,即便在閃擊之後,佔據了一定的優勢,也依舊會迎來失敗,反而隨了英國的意願,更好的做法應該是維護關係,統合歐陸,發展自身。
尾聲:
看完以上,就能明白一戰和二戰的導火索,還有先發制人不一定是好事了。
雙標的不公,今日依舊延續!
還是那句話,無需在意,發展自己就好,當年拿破崙越來越接近巴黎,媒體上的報道越來越正面,就是雙標的真相,他們都是虛幻和脆弱的。
先發制人,則不是好事,參考打架鬥毆的道理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