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瑞金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誕生地。早在土地革命時期,只有24萬人口的瑞金,就有11.3萬人聽從黨的號召,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有1.08萬人在長征途不幸犧牲中,可謂“寸寸紅土地,遍灑英烈血”。
到抗戰結束後,瑞金共有5萬人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就有楊榮先顯的八個兒子。
楊榮顯是瑞金下肖區七堡鄉第三村的普通老百姓,他和妻子共養育了八個兒子。在紅軍沒有到來之前,他們一家人生活非常的艱難,年頭忙到年尾也只能勉強溫飽。
為了貼補家用,楊榮顯經常到處給人打工,受盡了冷眼,有時候甚至還會拖欠工錢,最難的時候一家人甚至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
其實,楊榮顯家並不是個例,在那個年代,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只能靠租地生活,如果趕上災年,別說收成了,連地主的租金都支付不起。
吃不飽、穿不暖、看不起病…..是瑞金農民的生活常態,他們命比紙薄,猶如螻蟻一般,過著卑微、低下的日子。
這種狀況一直到1931年才有所改善。那年,紅軍在瑞金建立蘇維埃政權,當地農民終於過上了當家作主的日子。
紅軍在當地實行了土改,將土地從地主惡霸的手中收回,然後平分給貧苦大眾。楊榮顯一家也終於翻身了,他們分得了田地、山林,這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後,楊榮顯帶著兒子們辛勤勞作,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在之後幾年內,幾個到了結婚年齡的兒子,也相繼娶了媳婦,他還當上了也有。
楊榮顯和家人都知道,這樣的好子日是紅軍給的,所以他們一家堅決維護蘇維埃政權。
當臨時政府成立後,楊榮顯毫不猶豫地將老大和老二送到報名處上去參軍,並告訴他們,從今往後你們就是紅軍戰士了,上了戰場不要怕,要做一個勇敢的兵。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兄弟二人參軍後就告別了父母,跟著部隊走上了戰場。然而,不到三個月,兩兄弟就戰死在沙場。
噩耗傳到家中後,楊榮顯悲痛欲絕,幾乎哭到暈厥,但他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是紅軍給了老百姓幸福生活,跟著紅軍打仗是應該的。
1932年12月,為了扼殺紅色的蘇維埃丈夫,敵人調集了4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反圍剿,意圖將一舉殲滅中央紅軍。
當時,敵我力量相差懸殊,中央蘇區只有8萬兵力,人數僅是敵人的五分之一。隨著戰事的吃緊,一批又一批的戰士倒下了,前線出現了士兵短缺的現象。
為了擊退敵人,取得反圍剿的勝利,蘇維埃政府在當地發起了擴充紅軍,支援前線的號召。得到紅軍恩惠的百姓,紛紛將自己的兒子送到了報名處。
這次,楊榮顯乾脆 將六個兒子全都帶去報名。最終,因為最小的三個兒子年齡不符合,最終只有老三、老四和老五應證成功。
但是,當時的前線的戰事太慘烈,我軍傷亡慘重,在激烈、殘酷的戰鬥中,楊榮顯的三個兒子又相繼犧牲,將他們青春的生命,獻給了偉大的祖國。
短短一年內,失去了五個兒子,楊榮顯的痛苦不足以用語言來形容,但痛哭過、難過後,他還是堅持最初的心願,只要前線需要,他就會選擇送兒子去參軍。
從1933年到1934年,僅僅一年時間,敵人就先後派出了100萬的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五次”反圍剿。
在前線戰事最艱難的時候,革命根據地的百姓們,不但省吃儉用支援前線,並再次響應組織的號召,將自家兒子送往戰場。
此時,已經犧牲五個兒子的楊榮顯,又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將剩下的三個兒子再次送到徵兵處。
這次,村民們勸慰他說,留下一個吧,給你養老送終,但楊榮顯卻決絕不同意。而且老七、老八因為年齡不符合,不得不虛報年齡,這種“善意”去欺騙,讓人淚目。
明知刀槍無眼,明知打仗就有犧牲的風險,但深得紅軍恩惠的楊榮顯卻依然選擇將兒子們送上戰場,其精神感天動地。
果不其然,不久後就傳來了噩耗,老六在廣昌戰役中不幸犧牲,楊榮顯聽後老淚縱橫。時任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的鄧小平,聽說楊榮顯的舉動後,備受感動。
百忙中,鄧小平派人來看望楊榮顯,並告訴他:“為了革命,你已經犧牲了六個兒子,組織決定幫您將老七和老八找回來,給您養老送終。”
對於組織上的慰問,楊榮顯很感動,但當聽到要將兒子找回後,他卻堅決不答應,如果每個人都將兒子找回來,那誰來打仗呢?
雖然老人不同意,但組織上卻還是如此做了。最終,經過多方打聽,終於在寧都黃陂戰場上,找到了楊榮顯剩下的兩個兒子老七和老八。
組織上將他們的來意告示了哥倆,可沒想到兄弟二人卻堅決不回去,他們很堅定地說:“等打完這一仗,就回去。”
然而,戰場無情,仗沒打完,倆兄弟也和前面六個哥哥一樣,將他們的青春肉體捐獻給了忠愛的祖國。
考慮到楊榮顯的身體狀況,這一次大家對他隱瞞了最小的兩個兒子犧牲的事實。1934年秋,就在兒子犧牲不久後,體弱多病的楊榮顯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彌留之際,楊榮顯一直輕聲呼喚著八個兒子的乳名,想見小兒子最後一面,在場的人都落淚了,但大家還是沒有將這個悲痛的事實告訴他,就算給他留個念想。
在楊榮顯去世前,陪伴在他身邊的只有一個剛懂事的小兒子,帶著對兒子們深深的思念,楊榮顯走完了自己平凡又偉大的一生。
當時,毛主席得知楊榮顯到了彌留之際,他急忙帶著自己的兒子毛毛去給老人送終,他還說自己是老人家的“兒子”,毛毛則是老人家的“孫子”。
雖然當毛主席和兒子匆忙趕到時,楊榮顯已經去世了,但能夠得到毛主席的敬重,足見楊榮顯的偉大和不凡之處。
時至今日,在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博物館,依然儲存著一張1934年5月30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在該報第三版中,刊登了一篇內容為“瑞金八兄弟爭當紅軍”的新聞,上面還有插圖。
這則報道所傳送的,就是楊家八兄弟的故事。瑞金當地,更是家家戶戶都知道“八子參軍”的事蹟,傳唱至今。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百姓為楊家八兄弟修建了8座空墳,每年的清明節,當地人或者遊客都會來到這裡,祭拜為國捐軀的8兄弟。
後來,八子參軍的故事被改編成了歌舞劇、話劇、電影等等,再現了還原了那段悲壯的歲月。
其實,在戰爭年代,像楊家這樣滿門忠烈的家庭還有許多。當年,為了革命的勝利,在贛南蘇區不斷出現“妻送郎、父送子、父子一同上戰場”的感人場面,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無悔的付出,才有了後來的勝利。
熱愛祖國,甘願為之付出一切,這就是華夏兒女的精神,有這樣的民族脊樑,有這樣團結一心的國人,就沒有打不敗的敵人。
——本文完結,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