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距今六百年以前,山海關叫山海衛,山海衛之前,也叫渝關。後來怎麼叫山海關了呢?這得從明朝洪武年間中山王徐達建城說起。
朱元璋坐了大明朝的皇帝以後,為了加強京城防務,抵禦後金和北元的侵略,派中山王徐達和軍師劉伯溫到山海衛建城設防,限期一年完工。徐、劉二人領了聖旨出京,飛馬來到山海衛。為了找塊風水寶地,二人朝東走出來四十里,也沒看出哪塊是寶地。
劉伯溫勒住馬頭說:“咱就在這兒建城吧。”一聲令下,插上一杆大旗,就要在這兒修城牆。這時由東邊飛來一隻金翅大鳳凰,叼起大旗一直往西飛。徐達大吃一驚,立刻派兵去追,一直追到現在的“天下第一關”這兒,只見大旗已牢牢地插在山丘上了。
劉伯溫急忙來到大旗周圍一看,腳下正是一塊寶地,離山不遠,離海亦近,如果在此修起長城一道,往南伸入海里,往北直上角山,中間留下一個關口,就是東往西來的咽喉,內可屯兵百萬,外可出兵征戰,豈不是京城的一把鐵鎖?
一年後,這座城池完工了,城池雄偉壯觀!東門箭樓上高懸“天下第一關”巨匾,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朱元璋降旨稱為山海關,從此山海衛改稱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這五個大字是明代成化八年進士、山海關人蕭顯所寫,題字為楷書,筆力蒼勁渾厚,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堪稱古今鉅作。
歷史上山海關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東接東北平原,西連華北平原,是中國兩個最大平原的連線地和咽喉要道。而山海關的特點,這裡正好是兩大平原之間最狹窄處,從海邊到燕山餘脈的角山,只有十公里左右。由於這樣的地理位置,山海關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明、清兩代,山海關更是朝廷重要的駐軍要塞地,石河口內的馬頭莊曾是運輸軍隊、糧鹽的重要潮河港,又是長城入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