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筆者在網路上看到一個韓國人弄出來的“亞洲十大名將”排行。韓國人一下排上三個古代朝鮮半島上面的將領(有一個高句麗的也被韓國搶去),有的聞所未聞、鮮有戰績。
那個出了韓國幾乎沒人知曉的李舜臣,更是生生被韓國人排在了第一位。不但力壓鐵蹄橫掃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更是讓《孫子兵法》聞名於世的孫武排在了第三位,而抗金名將韓世忠更是排在了後幾位。鄰國打服整個日本戰國的織田信長,也只是排在第十位。
至於我國西漢用兵如神的韓信、對匈奴犁庭掃穴的霍去病、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的李靖、“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安史之亂時唐廷砥柱郭子儀、差點“直搗黃龍”的嶽武穆、抗倭鮮有傷亡的戚繼光等等,對不起,韓國人的排行榜沒你們什麼事!
韓國人的行為,其實世界各國都已司空見慣。能踩在腳底下的,他們都要踩在腳底下。踩不了的,他們就搶過去說是他們的。以至於端午節是韓國的、孔子是韓國的、朱元璋是韓國的、宇宙都是韓國的,五千年曆史文明的中國,古代在韓國的統治下瑟瑟發抖。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難怪就連同在東亞的日本網友,都對韓國人的行為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一氣憤,扯遠了。言歸正傳,我們來談談被韓國吹上天的李舜臣,到底是否名副其實。
李舜臣在韓國擁有很高的歷史地位,全國很多地方都有他的雕像和供奉祠堂,與之比肩的是韓國曆史上第一明君——世宗大王。可想而知他的地位之高,連現役海軍的軍艦都以李舜臣命名。2014年韓國一部電影《鳴梁海戰》,不但把朝鮮軍隊弄成了主力部隊而忽視了大明軍隊,更是把給明軍打下手的李舜臣奉上了神壇。而作為續集的《露梁海戰》早就甚囂塵上,如今也不知道拍到哪裡去了,可能電影劇情太虛,有點吹不下去了。
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統一了日本的豐臣秀吉,著手征服亞洲,先期攻佔朝鮮半島,以此為跳板征服大明國。公元1592年(壬辰倭亂)和1597年(丁酉再亂)豐臣秀吉兩次出兵朝鮮,想要達到他的預期目的。武備鬆弛的朝鮮,摧枯拉朽般地喪失地盤。國王李昖倉惶奔逃到鴨綠江畔,派使臣去請宗主國大明幫其復國,聲稱死也要死在大明。於是,大明出兵朝鮮,開始抗倭援朝。
李舜臣就成名在第二次“丁酉再亂”的“鳴梁海戰”。 1597年10月,日本為了徹底消滅朝鮮水師,糾集330餘艘戰船,撲向全羅道朝鮮水師大營。而得知訊息的李舜臣,率領手中僅有的12艘龜甲戰船(比日本戰船堅固),在鳴梁海峽設伏,阻擊日軍水師。憑藉著鳴梁海峽航道狹窄,潮水險急的地利優勢,李舜臣成功擊敗了前來追擊的日本水師先鋒船隊,毀傷日軍戰船三十餘艘,殲滅一千多倭寇。
從戰果而言,鳴梁海戰稱得上是世界海戰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但是如果放在丁酉之役中,其對於戰局的影響力是很小的。因為當時明朝水師拖住了日本大部分戰船,李舜臣擊敗的僅僅是日軍水師的先鋒部隊,此戰結束後,李舜臣馬上撤退了。所以日軍水師主力在鳴梁海戰後,依舊攻克了朝鮮水師基地,完成了既定的戰略目標。李舜臣及朝鮮水師贏了戰鬥,卻輸了戰略。當然有大明在,這點輸贏無所謂。
其實鳴梁海戰一次小規模的普通海戰,但是為什麼被韓國人這麼吹捧呢?大家知道,整個萬曆朝鮮戰爭中,扛大旗唱大戲,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大明軍隊。朝鮮殘餘部隊包括李舜臣本人(時為明將陳璘的副將)也就是給明軍打打下手。而鳴梁海戰卻是極其稀少的、由朝鮮人自己獨立指揮,並取得勝利的戰鬥。其作用和真正對日本水師取得決定性勝利的、由明軍指揮的露梁海戰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明軍指揮的露梁海戰,讓日軍損失戰船兩百餘艘,上萬人沉入海底,葬身魚腹,自此丟掉了制海權。
李舜臣及朝鮮水師,在整個萬曆朝鮮戰爭中是不值一提的。和明朝的李如松、陳璘、鄧子龍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整個萬曆朝鮮戰爭中,都是大明在硬槓日本。可惜韓國人狹隘的歷史觀,容不得別人幫他驅逐外敵,70歲血灑露梁海戰的老將鄧子龍和明軍的功績被掩蓋,不起眼的小戰鬥卻被無限拔高、奉上神壇,不得不說這是史學界的恥辱。
如果真如韓劇中,李舜臣憑一己之力擊退日本,那麼還呼叫大明爸爸幫忙幹什麼?當時日本剛剛結束的戰國時代,其實就是村長之間的械鬥。平常的戰鬥都是幾百人的規模,幾千人的都稀少,上萬人的已經是大戰役了。中國動輒幾十萬軍隊規模的戰役,根本無法想象的。而面對這群村長聯合軍隊,朝鮮被摧枯拉朽、秋風掃落葉般地攻佔,大明爸爸也真是“恨鐵不成鋼”。
出現這樣的情況也不能怪韓國,回頭一看兩千年,歷史確實乏善可陳。突然出現一個李舜臣,當然要大事吹捧了。如果說中國人總是活在五千年曆史的回憶中,韓國人就是活在幾萬年曆史的幻想中。於是,當韓國人把李舜臣放在“亞洲十大名將”之首、奉他為戰神時,他們自己可能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今天李舜臣,被韓國奉上神壇的謊言就寫到這裡。有不同意見的可以留言,一起探討歷史。喜歡的點贊讚賞關注一下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