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專制的社會框架內,皇帝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所採取的政治措施,無非是為了穩固以自己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的統治,但是他們中的一些人也十分明白,民眾生活的好壞以及民眾對官員治政的反映直接關係到政治統治是否穩固。
正緣於此,為了使自己的政治措施得到切實貫徹,就特別注重官吏的素質,為此,他們會採取一系列考察官吏的辦法,為建立一支優良的治政隊伍不斷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清潔一朝的吏治,為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封建時代,貪汙腐敗是官吏經常具有的病狀,但是根源往往是高官要員,上行下效,從根到梢通心壞,只有把病根除了才能整體改觀官場風氣。
正緣於此,早在康熙親政以前,他曾要臣屬對政事進言,內弘文院侍讀熊賜履上疏指出:現在民間反映民眾生活疾苦,原因在於地方總督、巡撫的貪婪和施政的嚴酷,這不僅僅是下級官吏所犯的過失,而從縣令到督撫大員已形成貪汙腐化的惡性迴圈。
接著他向皇上建議:對中下級官吏的考察,以後應把民眾生活的好壞作為主要標準,而把中下級官吏是貪汙腐敗、還是廉潔奉公作為對督撫優劣考察的標準。
御史餘縉也對此發表意見,認為從朝廷角度來說,民生的安危關鍵看吏治,而吏治中,官員是貪是廉首先看總督、巡撫。
兩位大臣中肯的言辭非常合乎康熙的認識,但他認為貪汙腐敗更深的根源還是在部院大臣。
這些朝廷重臣雖然無法直接向百姓搜刮,但他們手中掌握著地方官員任免與錢糧奏銷大權,可以憑藉權勢向地方官員索拿賄賂。
因此治吏應該從中央部院大臣開始。
康熙整飭吏治以安民,把重點放在對高階官吏的考察上,這種思想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完善官吏考察制度是整體改觀社會環境的保證。
為此康熙把官吏考察制度分為京察、大計和軍政。京察是針對朝廷部院大臣的考察,每六年進行一次;大計是對地方官員的考察,三年進行一次;軍政則是考察武官的方法,五年進行一次。京察和大計的考察標準分為四格、八法兩個方面。
四格主要是考察官員的政績和功勞,有操守、才幹、政績、年紀四個內容,綜合起來按照三個等級評定,其中稱職為一等,勤職為二等,供職則是三等。
八法其實是官吏經常存在的八個方面不足,分別是:貪、酷、疲軟無為、不謹、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如果被評定到這些內容當中,就要受到處分。
被評為貪、酷兩項的官吏將被革職提問;被評為疲軟無為、不謹兩項的官吏將受到革職處分;年老、有疾的官吏則會被勒令退休;處事浮躁的官員降三級呼叫;才力不及的官員降二級呼叫。
康熙初年還實行過考滿,每三年進行一次。考滿總共分五個等級進行考察:一等稱職的官員增加一級;二等稱職官員紀錄在案一次;三等是辦事平常的官員,留任原職;四等是辦事不及的官員,要降一級呼叫;不稱職的官員為末級,受到革職處分。
康熙三年,年僅十一歲的康熙曾經對當時的考滿提出過質問:現在朝廷內外文武官員考滿一等和二等的官員這麼多,難道沒有一個才力不及和不稱職的官員嗎?
康熙六年,考滿制度因為不健全而停止使用。到了三藩戰爭期間,由於忙於戰事,考察官吏的制度沒能夠正常實行;到了二十三年以後,康熙對考察制度進行了大力調整,開始定期對官吏進行多方面的綜合考察。
在此以後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大批不稱職的官員及時受到了處理,有一千五百多人因為才力不及和浮躁被降級呼叫,有一千五百多人因為不謹和疲軟無為被革去職務。同樣,廉潔奉公和能幹的官員受到表彰,大概有七百多人。
因為貪汙而受到懲罰的共有五百多人,年老多病被勒令退休的官員有兩千六百多人。
在這樣一套官吏獎懲制度的指導下,康熙玄燁有效地加強了對官吏的管理,對防止官吏腐敗、提高官吏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
康熙在京官的整治方面頗費了一些心思。由於朝中部院大員藉著手中的權勢與外官勾結起來索要賄賂,使外官更加重了對下層官吏的索賄程度。
有鑑於此,不管是在何時何地,康熙總要反覆對身邊重臣以及朝中大員進行教育、警告,並且命令禁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康熙分析認為,兵民生活逐漸枯據困難,根本原因在於官員們惡習不改,在種種藉口之下行賄受賄。
朝外的文武官員,每遇到生辰、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官職升遷等等,就向總督、巡撫、提鎮司道這些地方要員饋送厚禮,變相行賄,而這些錢財往往是剋扣盤剝普通兵民的口糧和基本的生活物資所得。
督撫提鎮司道等官員反覆向下一級官吏索拿賄賂,同時為了保住自己頭頂上的官帽,還會巧立名目饋送在京的部院大臣和監察彈劾的科道官員。就是在京的官員之間,為了辦事通暢,也相互結交,互相饋送禮品。
為了杜絕這些歪風邪氣,康熙諭示吏部、兵部,以後惡習不改,仍然索賄行賄受賄的官員,一旦清查出來,行賄人和受賄人都要從重處罰治罪,決不準姑貸寬容。
為了有效地懲治貪汙腐敗,康熙還藉助發生自然災害的機會,要官員們檢討治政的得失,自己也修省反思。
康熙十八年七月,京城發生地震,康熙命令三品以上官員、科道官員和在外督撫自我檢討,最後總結出六個方面治政有誤,比較全面地揭露了官吏中存在的腐敗現象:
第一,民生已經困苦到了極點,地方官員向上級官員諂媚,向下嚴酷科派百姓;
第二,大臣要員結黨朋比,勾結徇私舞弊;
第三,在派駐軍隊的地方,諸王將軍大臣屢屢出現劫掠小民子女的事件;
第四,國家減免百姓的科稅以及發放的賑災錢物,地方官吏相互勾結進行侵吞,而百姓實際上毫無實惠可言;
第五,大大小小的問刑官員,冤枉良民,並且透過恐嚇被審人犯,藉機進行敲詐勒索;
第六,包衣下人以及諸王貝勒大臣家人依仗主子的權勢侵佔小民百姓賴以生存的產業物資。
既然找出了病因,最當緊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嚴肅整治,減小或者消除弊端。
康熙先從病根抓起,明確指出嚴厲整飭吏治勢在必行,部院大臣廉潔了,則督撫便會有所忌憚,從而收斂自己不端的行為,督撫能夠做到清正廉潔,那麼屬下官吏自然操守清潔。
為了割斷督撫與部院大臣的不法聯絡,康熙特別規定:凡是督撫司道官員與在京大臣諸位官員,彼此進行謁見,相互饋贈禮物,因為辦理不正當的事務而進行暗中勾當,還有派遣家人藉助“問候”進行來往,這些過程中的行賄受賄人等,清查出來,主事官員一律革職;如果官員本人不知道行賄受賄之事的,也要降二級使用,但必須將經手此事的雙方家人全部正法。
嚴厲的措施必然會起到一定效果,當然,從根本上說這些措施對於官場腐敗的實際狀況是治不了的,但畢竟頗有威懾之功。
官吏們雖然收斂了明目張膽的行賄受賄行為,但暗中並沒有真正停止過這類交易。
貪官汙吏採取了“合法”手段,以另外一種形式侵吞國家資財,魚肉百姓。
由於貪汙方式隱蔽化,就要有相應的措施,透過目標明確的職能部門已經達不到應有的治理效果,康熙就採取了親察和密奏的方式來對付貪汙腐敗。
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否則貪官汙吏將會橫行天下。
康熙更注重的是親自透過各種方式進行考察,這已經跳出了固定的模式,隨時隨地,明暗結合,從而掌握大量的真實情況,只要發現了有關現象,馬上處理,提高了反貪治貪的靈活性。康熙考察的途徑很多,有引見官員、題補武官、赴任官員陛辭、出巡、密奏等等。
引見官員可以直接發現官員的不足,引見的範圍不限於重臣要員,對於朝廷委任的一般州縣官員、題補武官、被參官員的保舉人員,都列人引見範圍。
這也是親察的一項內容,透過親自向被委任的官員提問一些問題,起碼達到有所瞭解,還可以對其實際能力有所考察,如果發現不夠標準的庸劣官員,可以立即罷斥。
例如有一次親察地方官員,通政使司官員出班啟奏的時候,康熙向左通政使任克傅詢問了幾個問題。
問:你是什麼地方的人?
任克傅回答:臣是山東人。
又問:你曾經擔任過御史這一職務,條陳曾經彈劾過幾次?
任克傅回答:臣屬曾經作過御史科員,條陳過三十二件事情,其中彈劾一個總督、一個侍郎,還曾經揭發了一次科場作弊大案。
他回答完問話退了出去。
康熙就對旁邊的侍臣說道:以前只是聽說任克傅很能幹,現在看來是實情。
總督、巡撫以及各個省份其他文武大員在離京赴任之前,康熙都要有針對性地同他們討論一些問題,並且向他們提出要求,進行初步的考察。